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优势互补才能双赢[第2页/共2页]

作为中药财产的“领头羊”,同仁堂个人对李嘉诚是有充足吸引力的。同仁堂是一家具有300多年汗青的老字号企业,在当时每年能够出产中成药1万多吨,已获得出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种类近千个,长年出产的种类400多个,并能出产24个剂型产品,每年在海内市场的发卖额高达上亿元。但是就是如许一个老字号企业,内销才气却很差。按照2003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同仁堂个人的药品在中国发卖了6.76亿港元,在外洋仅仅发卖了2900万港元。这明显与同仁堂“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入美洲,斥地大洋洲”的目标大相径庭。

“只要我们合作,我能够把你的产品运向天下各地,你能够免却一多量运费,这笔钱能够用在你的产品营销上,一举两得。”物流公司的老总话说得很有事理,那位加工商考虑了几天后同意了。

有一个食品加工商,他的产品在本地卖得不错,但就是一向打不到外埠市场,主顾群仅限于本地。

李嘉诚深切明白“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一事理,是以在他多年的经商生涯中,老是尝试着与别人乃至合作敌手停止合作,以实现共赢。而在牵手同仁堂药业这件事上,就表现了他的目光独到,李嘉诚奇妙地应用了上风互补这一道理,从而使本身的企业与同仁堂终究实现了共赢。

● 李嘉诚案例

急于开辟外洋市场的同仁堂个人与李嘉诚几经打仗,终究在2003年12月4日正式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合伙建立了一家新公司―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同仁堂个人与李氏旗下和记一样占股49%,余下2%的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出资占有。

本来,物流公司的运营一向平平,想要寻求生长的老总偶然中传闻了加工商想要生长外省市场的打算,就想到了与其合作,既能借助食品加工厂的需求晋升本身的停业量,也能通过此次的项目,给本身在外省打出告白。

1998年,在接受了亚洲金融危急的磨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为了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开端将经济生长的重点着眼在高科技和高减产值上,而李嘉诚天然不会放过这个机遇。他非常看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提出的一个首要生长打算―将香港扶植成为“国际中医药中间”。

在这个加工商考虑如何将本身的产品推向省外时,一名物流公司的老总找上门来。本来这家物流公司的老总传闻食品加工商想将本身的产品倾销省外的事情,自告奋勇,说他能够帮忙实现这个目标。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