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造船的和拆船的[第2页/共2页]
从阿拉斯加的渔民、到华盛顿的大佬,连远在中东的酋长们都在猜想,到底谁能有这么牛掰,能一次取出这么大一笔钱?然后大师几近都是下认识猜想:特么不会从那里冒出来的是骗子吧,还是罗斯福当局为了蝉联在自导自演的把戏?!
“就像福特工厂制造汽车那样造船,统统的部件都采取标准化设想,船厂不必具有统统设备……”
赵诚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天赋,这个帽子太大,就算脸皮和造船的钢板一样厚,赵老板也不敢承认。
神通泛博的记者们很快得悉了这份超等条约,纽约时报的题目非常惹人谛视:“$48000000,八十条万吨轮同时完工”,华盛顿邮报的内容更加刺激:“世纪订单,经济复苏已经到来。”
利用焊接、模块化制作都是后代的风行用语,既然大师在都这么玩,那么这类制作体例必定是非常经济实惠的。赵诚有幸观光过沪东造船厂,万把吨的船在那里顶多只是小朋友,以是简朴给了点建议就是跨期间的。
于璐花大代价雇佣到一批专业人士,让他们详细比较了各家船厂送来的图纸和施工计划。因而,亨利・凯泽旗下的几家船厂中了头彩,12条船的订单让经理们喜出望外,剩下的订单被其他8家船厂朋分了,固然份额略微少一些,可也能包管船厂起码在两年内停不下来。
这一刻,女王大人变身成了波斯猫,蹑手蹑脚的躲在饭店的套间里开端算计天下各地的冤大头们。红楼梦里如何说来着,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高调的不要,蒙声发大财才是霸道。
这一刻,汗青又产生了窜改,本来的时空里就只要亨利・凯泽一人接了大英帝国的订单,现在英国报酬难的发明,就算有人情愿接他们的票据也没用了,统统大型船厂的船台都已经被占满,大英帝国不得不去加拿大、南美,乃至非洲的一些州里企业想想体例。有钱都花不出去,一股屈辱之情让卖力采购的英国人差点没跳了大西洋。
有幸接到订单的船厂老板们都认识到,他们碰到了一名造船界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