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见者有份[第2页/共2页]
“此人虽令人悔恨,然确有才调,所包办之事,少有人能及。”左季皋叹道,“他这一没了,借洋债的事儿也吹了,西征饷源大受影响。外人都道我恨此人,谁知此人故去,最为怜惜者,亦有我左或人在内啊!”
欢迎泛博书友光临浏览,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协饷可否协起来,原要靠中心调剂,可显凤彤郅以来,各省一有缓急,就相互通融协借,户部亦不过问,没了全隆时那一番大一统的财务兼顾才气。中心财权失落,就要靠协饷者本人来调和了。惜乎调和这一块儿,以左季皋的脾气和办事体例,底子就做不来。
固然调和的事做不上来,但在催款的体例上,左季皋却另有一套体例。
――――豆割线――――
左季皋想当然的以为,既然林义哲是以大乾帝国的国度信誉为包管来办理的这笔巨额存款,这当中天然便应当有他西征饷银的份儿!
[ 听到左季皋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曾伯恒顿时恍然大悟。
左季皋的西征重新“激活”了协饷轨制,但频频困于拖欠,协饷难办。加上左季皋分缘太差,比不得当年曾伯函用兵时东南协饷的“风起云涌”。彤郅六年,左季皋移师西北路过江西时,当时的江西巡抚刘昆义还主动要求每月增拨协饷2万两。但不久以后,刘昆义便借口有困难,增饷和协款便无踪迹了。而本地各省,则借口筹办海防,自顾尚难,纷繁要求停办或缓办协饷,左季皋曾多次奏请朝廷催各处所及时协饷,但是,“一任尺牍频催,率置不答”。
从彤郅六年到七年间,左季皋便通过胡雨霖之手,连借了两大笔洋债,总计220万两白银,对此,当时左季皋曾对劲洋洋的宣称:“得此巨额现饷,能够相其缓急,通融撙节,集事可速,调剂可灵……得所借手,速赴戎机”。在左季皋看来,举借内债不失为弥补财务完善的一剂良药,他乃至以为能够大范围地借,“借数愈多,则息耗愈轻;年份愈远,则筹还亦易。在彼所获虽多,在我所耗仍少。”归正这些钱又不需求他来还。
别的,左季皋的“就高不就低”,另一个目标,便是给从中包办的胡雨霖留下背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