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香港文坛教父[第2页/共3页]
提着两大袋子旧书,林逸这才发觉,很重,真的很重,只提了一小会儿,手臂就发麻了,然后林逸就开端记念曾经主子的老黄,如果有他在,那就费事儿了。
转而又豁然了,深圳和香港本来就很近,至于这套书和信能够有很多原因呈现在这里,被窃,丧失,偶然中丢弃等等。总之,现在到了本技艺里,这就是缘分!(未完待续。)
如有机遇,我会去香港一趟,届时定会与先生你会晤,到时可促见一面,促膝长谈。
林逸这才松了一口气。
至于这位“刘以鬯”其人,查了一下,不得了,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香港文坛教父”。
只不过让林逸迷惑的是,这封信如何会夹在《李自成》这套书中,又如何会流落到深圳的旧书摊?
怪不得感觉熟谙,林逸这才想起来很早之前看《花腔韶华》的时候貌似在电影片尾看到过这个名字,貌似是“文学参谋”。
这部书报告的是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前后,在河南境内大别山下的一座小县城里,一群热血青年办起了救亡事情讲习班。
……
深圳市的大巴都是那种很上层次高低两层绿色公交,无人售票,主动投币。林逸赶畴昔的时候,公交站牌下已经挤满了人,没等林逸喘口气,那车就来了,然先人群一股脑地往上挤,林逸提着书跟在前面也往前挤,但是因为上车的人太多,汽车的前门上不去了,林逸便只得转个头,从后门上了车。
今收到《李自成》三联港版样品书,各方面都很好。我和我的夫人对你赐与此书出版的帮忙,表示感激。至于我与香港作家徐速的笔墨官司,先生可不必理睬。烦事太多,易扰心碎,还是埋头搞创作的好。
不过很快,当林逸拿起第四册的时候,跟动手指的翻动,一张薄如蝉翼的信札,飘然暴露真容。
姚雪垠和刘以鬯就是如此。
其次,在信中有提及“徐速笔墨官司”这么首要的事情,就更具有汗青意义了。对于喜好研讨这些文人掌故的史学家来讲,单单信上这几个字,便能够看出姚雪垠对这场“官司”的态度,宁肯埋头写书,也不肯意多花工夫在官司上,从而揭示出一名文坛老前辈高贵的风致和主动创作的态度。
“刘以鬯”么?林逸连阿谁“鬯”字都不晓得该如何念。无法,林逸只好翻开旅店客房的电脑,查了一下才晓得,这个字念“chang”,是个通假字,通“畅”。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祭奠用的酒。
此时现在,全部房间里就他一小我,没有了阿谁监督着他的书摊摊主,也没有那些淘书看的主顾,他能够把这信封大风雅方地拿出来,摆在面前,想如何看就如何看,毫无顾忌。
信札的开端,除了署名外,另有一枚四四方方的小印章,鲜红如火,印章上四个字:姚雪垠印。
徐速的《星星、玉轮、太阳》,1958年著,香港高原出版社出版,初版本,品相好的现在旧书售价300元;1959年台湾东方出版社版本,旧书售价120元;1983年台北水牛出版社版本,旧书售价80元;1985年中国友情出版社版本,旧书售价50元。
至于信中提及的“徐速官司”,则是香港和本地文坛的一件“笔墨官司”。
不过刘以鬯之以是在香港大名鼎鼎被誉为“文坛教父”,除了他德高望重,资格比金庸,倪匡,蔡澜这些牛人还要高以外,在艺术成绩上,他更当之无愧的香港第一人,作品获奖无数,《酒徒》初创了中国认识流小说先河,而他本人又被“汇丰作家”和“严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