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东宫党争(1)[第1页/共3页]
“唔,是吗?既然你祖父那么忠于前朝,你的父亲发愤耕读,那你为何要做我大晋之臣呢?”
司马炎打量了舒晏一番,道:“现在不是正式朝会,能够不必拘礼,快平身。”
施惠近前回道:“回陛下,此人是我汝阴人氏,他的亡祖曾经任过曹魏的太学博士,是一名前朝遗老,致死都对曹魏忠心不二,其父发愤耕读,不肯为仕。”
当时朝臣觐见皇上,在大殿门口,必须将鞋子脱了,有佩剑的必须解去,小步趋走拜伏到皇上跟前,然后报上名字,这类礼节是为了彰显臣子对皇上的尊崇,君尊臣卑。不过也有例外,就是被皇上赐赉“剑履上殿、参奏不名、入朝不趋”的名誉资格的时候。被赐赉这类资格的人,能够不消脱鞋子,不消解佩剑,不消小步趋走,还不消报上本身的名字,而是直接大风雅方地走进殿去。当然,被授予这类资格的人是极少的。卫瓘固然没有上述那些特别名誉,但是他位列三公,天然分歧于别人,他先走出来,然后是王戎等人,最后舒晏遵循礼节,也拜伏在了司马炎近前。
舒晏嘲笑道:“施中正岂不闻,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又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我父祖生于前朝,天然忠于前朝,而我生于大晋,天然忠于大晋,这有错吗?”
司马炎听舒晏滚滚不断,感觉有理,正自浅笑着不住地点头,俄然闻声叫“陛下”,心内想,咦,如何另有我的事啊。
舒晏谢了卫瓘和王戎世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不知卫公找我来是不是为了北方四州大旱的事?”
“哦,这个简朴。”书案上有磨好的墨,舒晏提起笔,略加思考,刷刷刷,半晌工夫,写好了回书,递予卫瓘。卫瓘接过来看了,点头浅笑。舒晏诘问道:“不知朝廷对于凉、幽、青、冀四州赈灾的事如何说了?”
“你就是卫司空所说的阿谁舒晏?”
卫瓘听了道:“本来这么严峻,事不宜迟,我们顿时去见皇上。”
“皇上不是已经退朝了吗?”
司马炎只是随口问问,施惠则是成心非难,舒晏听了,反倒更加平静,不慌不忙隧道:“孔夫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意义,并非是先人必须通盘顺从其先祖的行动奇迹,而是必须顺时而变的。他所说的‘道’是适应天道的道,与时俱进的道。孝与不孝要看其将父祖的道改得公道不公道。昔商纣残暴,如果周文王、武王,不改其父祖之道,不去伐纣,那么,纣王还要残害多少大臣?还要有多少百姓为之遭殃?相反的,其后代幽王、厉王,如果持续遵守文王、武王清政爱民之道,又如何会就义大周八百年江山?大禹治水,如果他还持续顺从其父的‘堵截’之法,而不采取‘疏导’之法,又如何能胜利管理水患?另有孔夫子本身,如果持续遵守其父之道,做一名武将,又如何会成为至圣先师,不成为先师,他的这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又如何会被先人所知?就连陛下也是改了先皇之道的。”
施惠听了圣言,揣摩圣意,忙道:“孔子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舒晏,你违背你父祖的意志,这是不是不孝呢?”
司马炎对传位给司马衷也有所顾虑。他晓得本身身后,应当由一个可靠的人来帮手傻儿子,但他没想好选谁。固然他晓得此时的司马攸对皇位已经不再有苛求,由司马攸辅政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架不住太子.党的人吹耳边风,他本身又耳根软,以是此事他一向拿不定主张。
施惠被问得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