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三个拳头产品[第2页/共2页]
宗泽微微点头:“太子此言大善。”
以是在究竟上已经把握了河北三路的权力以后,赵谌并没有在民政上多做触及,毕竟三路的总管刘韐、陈遘和张孝纯,都是治政才气很超卓的文臣,他们固然也都懂军事,但是本质上,还是以管理优先的。
山西的煤、河北的铁、山东的棉,将会成为赵谌治下,最有力的三个拳头产品。
他当然不会问钱从哪儿来,大宋的钱制一向很混乱,特别是因为铜钱本身的代价更高,很多人都是收了铜钱以后本身打碎铸成铜器卖掉,还能赢利,以是很多时候,大宋官方都是用铁钱的……
赵谌哈哈大笑了起来,这个宗泽确切有些设法,用开垦好的地去换荒地,那些豪强只怕都要哭出来。
至于山西粮食出产不敷的题目也简朴,运粮就是了。
煤的感化无庸置疑,赵谌不管是在河北搞产业化还是让北方百姓利用煤炉取暖,都会对民生乃至国力有着很大的帮忙。
土法去硫的体例很多,最简朴的就是加水浸泡,分离出来的煤晒干就是去硫的煤了。
这此中最关头的,就是河北西路。
归正背后就是汴梁,汴梁背后是全部江南,江南的税赋和粮食老是会源源不竭的送到汴梁来的,赵谌差粮食了,找汴梁要就是了!
固然棉粮争地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明朝的灭亡说穿了就是粮食不敷吃,而粮食不敷吃的一个很大启事就是江南那些最好的地步,因为好处启事,都去莳植桑棉等经济作物了,乃至于粮食产量降落,平时只能保持一个勉强够用,一旦碰到灾年,就会呈现大面积的饥荒,就别申明末小冰河期间,几近年年都碰到水灾那种环境了。
大画家、赵九妹,再加上一个金兀术,现在已经根基勾搭起来的成果,赵谌并不清楚,不过就算晓得了,他也不在乎。
“不过也不能把这些家伙逼太急了,如果不肯意换地,那就当本太子以公价买他们的地步,他们能够直接拿现钱,也能够用这笔钱入股本太子的铁矿,归正也不会让他们亏损就是。”赵谌道。
棉花在南北朝期间已经传入中国,不过一向到明朝才在中原获得了生长,赵谌晓得这一点以后,开端命令人去寻觅棉花种子,然后在河北东路推行。
一来这里被金兵洗过一次,朱门大族残留的已经很少了,二来到处都是失地的流民,只要给他们地盘,他们就会非常的珍惜这些地盘。
煤矿卖到河北来,河北送畴昔粮食,又能加快畅通又能搞活经济,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