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第1页/共3页]
黛玉哪有不去之理。逐起家清算仪容。王嬷嬷听着是外人,虽是外祖母家的管事,但也是男客,遣了两个婆子去头里看着,免得冲撞了。待黛玉吃过药,略歇了歇,由王嬷嬷亲身陪着,带了个小丫头,再踏蘅芳阁。
前事叙毕,再回目前。
贾夫子不愧奸雄之名,当时去处神采,不露分毫(1)。只是自那今后,传道授业,更是日渐峻厉,窗课批复,时有长评(嘻嘻,我也要长评)。黛玉见之,即知这事成了一半。那几日喜跃之情,溢于言表。在内宅里哄得父母非常欢畅。却仍记得在夫子面前,谨言谨行。归正平日已是风俗了的,并不觉非常难受。
(1)贾夫子现形记
黛玉听得父言,最上心的,便是那句持才傲物。再三思考,才在内心,略略定了个稿子:细细想来,凡于贾夫子流浪时帮过他的人,都没得过他回报,更有甚者,还会过后侵犯。如此行动之人,却又对一个女子偶然回眸的倾慕,报以一段良缘。究其本心,怕就在一个“傲”字上了。他本但愿本身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即如此,那明月何时落过灰尘?是以,统统提示过他出身的人与事,他都是不喜的,如那葫芦案里的门子。凡是带点怜悯心的帮忙,他都是不会予以回报的,因他感觉,他已支出他的庄严,如甄士隐。更有那挟恩求报的,了局更惨,如贾府,在被抄时,被他反戈一击(八十回内无此文,但合适贾夫子的脾气)。待她们林家,哎,如果贾雨村尚存了一点香火之情,在黛玉随贾琏扶灵返乡、入京之际,与他一起同业的那段光阴里,以他的油滑经历,又怎会对黛玉的艰险处境一无所知,可他却一星半点也没有提示黛玉一句。――偶然沉默,也是一种残暴。
待得课散,师徒两人均对劲而归。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黛玉定要给这红楼里的奸雄,留一个不能忘的印象。她但愿,如果最后她不得不面对父母双亡的运气,在扶灵返乡,遇见贾夫子,不,贾大人之际,他与她的师生之谊、父亲的保举之情,不会也如甄士隐赠金,小沙弥护官普通,成为又一个农夫遇蛇的笑话。
过了午后,孙姨娘使了丫环特来告之,她欲打发人往二门外,请贾府来的管事周瑞出去发言,问女人可有兴趣去听听闲话,打发下日子。
这日轮到润妍捧书,不料掉了一册,却被贾夫子拾到。次日交还黛玉时。黛玉难掩失而复得之喜,道:“昨日温书,独不见了此册,门生正悲伤呢。多谢夫子。”说着连福了两福。贾雨村几时得过这般报酬,虽是小儿,也觉讶然,不觉出声相询。黛玉侧身,正色答到:“父亲原说过,以夫子的学问,原是我程门立雪*1,也不定求获得的。现在万幸蒙夫子授业,自当谨遵教诲,当真肄业。弟子的窗课,父亲也看了,只叹夫子高才。并对弟子说,此中深意,想来弟子年幼,并不能解得此中三昧。弟子听了此言,深觉得憾。故将之成册。以备今后不时复习,望能习得夫子之一二,也不负夫子一番教诲之恩。”说着,成四十五度角抬起一张精美的萝莉小脸,一双大眼呈星星状,对着贾夫子羞怯一瞥。复又从速低下头去,轻声接道:“此事未曾禀明夫子,冲犯夫子之处,还请夫子惩罚。”
只是,最傲岸的人,常常有着最寒微的苦衷。他所企求的,怕是别人对其存有最竭诚的敬佩与尊敬。以是他才会对甄府里的娇杏如此念念不忘吧。即如此,且让她也来尝尝,看看能不能搏得夫子一个心软。他既然被脂砚斋评为“第一不忘情”之人。那么只要一个刹时的打动,就能得奸雄一世相护,如此合算的买卖,如何不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