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论政[第1页/共2页]
姜盛只得佩服,“子诚受教了!”
姜盛摇了点头,:“米粮之助,如大漠滴水,无济于事。乱局不定,纵有赋税无数,亦救不得万民。大汉的根子上已经朽了,除了下一剂猛药外别无他法。”
童渊收枪返来,捋着髯毛点头道:“子诚潜力无穷,乃可造之材,如你这般技艺,假以光阴,天下便罕见敌手。”
童渊起手用的还是百鸟朝凤枪的招式,姜盛却不敢轻待,尽力应对。五十余合后,姜盛仍然不露败象,童渊此时变更了招式,倒是十六路飘雪梨花枪,赵云只学过三路,此时见童渊完整发挥出来,这才大开眼界,这十六路枪术出招诡异,让人防不堪防,虚招实招变幻莫测,姜盛已经不能气定神闲了,竭力应对。
姜盛道:“卢植、朱隽、皇甫嵩统御有方,起码不会惨败,只要撑的一两月,天下各路诸侯必将不遗余力剿贼。黄巾很快就会土崩崩溃,而剿贼之事就尾大不掉,天下大乱之局乃成。”
“大乱!”
姜盛道:“青牛角好勇斗狠,劫夺百姓,不得民气,必不悠长;黄巾义兵乃乌合之众,举大事虽阵容凶悍,但如昙花一现,不值一提。”
童渊在石碑底部鼓捣了半天,石碑竟然缓缓下沉,暴露了一处山洞,童渊走了出来。
“此洞乃浑然天成,看起来是个溶洞,侧壁的荧光石多数是产自西域,着能工巧匠镶嵌而成。洞内风清气爽,难不成与外界相通?”姜盛打量了一番后说道。
童琳很不甘心,但她不是不知轻重的女孩,还是回了院子,恋恋不舍地看着姜盛今后山去了。
“承平道为何叫做黄巾义兵?”童渊明显不晓得黄巾叛逆的事,现在必定还没有产生。
而后几日,童渊每日催促赵云练枪,并聘请姜盛停止指导,姜盛也不矫情,天然应允,并获得了童渊的指导。本来的枪术更有了深层次的进步。
“代价天然不菲,不过倒是无用!”姜盛淡淡地说道。
“猛药?”
“荧光石?这名字倒也贴切,不过这些发光的石头叫做夜光玉,你可知这些玉石的代价?”
某日上午,世人练武结束,童渊道:“好了,你们且回,子诚随我来。”
“差未几了!”姜盛道。
“承平道人以黄巾裹头,意在黄天当立,现在还没有动静吗?”姜盛问道。
姜盛察看了四周的地形,并作出了战术判定,发明此处山洞极其隐蔽,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见童渊向本身招手,因而跟了上去。
“这些玉石固然高贵,但只是润色之物,镶嵌洞中徒放光彩,却不知一粒玉石之价便可救数千户百姓。玉石虽贵,倒是无用之物。”
童渊微微一笑,枪式大开大合,与先前的路数又大不不异,只要三招,先断姜盛的枪柄,后攻姜盛下路,姜盛仓促回防时,童渊的枪尖已经对准了姜盛的咽喉,这是童渊的不传之招,号曰落马朝阳。
“是啊,如何了?”
山洞内比较枯燥,竟然有很多的荧光石,看起来这个山洞是决计挖出来的,定是战役期间储存物质的处所,就像后代的防浮泛。
“承平道徒众数十万,若果然发难,以官军之力,恐难抵挡,大汉朝廷岂不是岌岌可危?”
“治尚不能治,大乱能治?”
“青牛角义兵残虐黑山,欲夺天下,承平道蠢蠢欲动,那大贤能师恐怕也有介入之心,而朝廷官军孱羸,怕是一败涂地。后者为何会短时候内不会实现?”
“黄巾义兵?你是说承平道的徒众叫做黄巾义兵?”
赵云躬身一礼,道:“子龙坐井观天,自觉高傲,本日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