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功德碑的作用[第1页/共2页]
韩正清:“这倒是,不过青州向来都种黍米这忽的改成麦子,老百姓内心没底,只怕情愿。”
葛先生喝了一口酒:“如果没有大将军,就算我父亲散尽产业也修不了将军河。”
三娘:“小舅,等今后咱常记发了财,头一件事就是把将军河扩宽,打通南北水道,到了当时候咱长平可就短长了,如果有人给小舅您立碑,就叫他们立在将军河边儿上,再盖个亭子,我写碑文把小舅您的事迹都写在上头。”
四宝:“那常记啥时候做大。”
三娘:“我倒是有个别例,乡亲们不是怕没了收成饿肚子吗,只要让他们放心不就好了。”
韩正清:“这类了好几辈子黍米乍一改谁内心也没底,我想了,若实在不成只能渐渐来。”
三娘:“谁敢笑话,我把他丢将军河里头去。”
三娘点了点他:“你如何刨根问底儿呢,三姐又不是神仙能掐会算,我如何晓得啥时候啊。”
韩正清:“长平是个小县,有四十个村庄,加上县城共有两千六百户人家,地有多有少,多的有上百亩,少的也有十几亩的。”
第一百七十九章:功德碑的感化
一桌子人都看向她,三娘咳嗽了一声:“阿谁,我是说师兄这一任也就三年,现在可都畴昔一年了,另有两年,渐渐来可来不及,并且等师兄升迁,长平县还不知来个甚么样儿的知县呢,如果跟之前那些一样混日子的胡涂官,长平的老百姓不是连点儿希冀都没了吗,以是这件事儿不能慢,慢了就做不成了。”
三娘:“这个,估摸还得几年,得等常记做大了才行。”
常三:“最好的地种黍米的话,一亩能收四十斗黍米。”
葛先生:“百年以后都归于黄土,要这些浮名做甚?”
三娘:“先生我晓得您为善不欲人知,但这可不止是善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功德,立碑立传都应当。”
常三:“这是最好的地,平常地能收二十斗就不错了,这还得赶上年景好不闹灾,才有这些收成,如果雨水差些,最好的地也就收二十斗,平常的就更少了,以是咱庄稼人最怕的就是年景不好,年景不好没了收成,一家子就得挨饿,前些年到了冬底下冻死饿死的哪个村里都得有几个呢,你这丫头问这个做干?”
葛先生:“就你那字美意义往上写啊。”
三娘:“一斗是十斤,十斗是一百斤,四十斗也就是四百斤。”
四宝:“三姐,那什时候立碑啊。”
小舅一口酒喷了出来:“三丫头还是饶了你小舅吧,就算发了财你小舅也是庄稼汉,那立碑的可都是贤人,把你小舅写上去还不笑掉人的大牙啊,咱可丢不起此人。”
三娘:“长平县就没有富户吗?”
三娘:“先生您这话就错了,不是为了浮名而是给子孙后代做表率,就仿佛我们看那些历朝历代的功德碑一样,看着那些功德碑就会想如果有才气了也跟这些人一样,为百姓为子孙后代做些事。”
三娘:“若不改倒是能饿不死了,但是得穷死。”
三娘眨了眨眼:“还真是,这让人家一看显得不大光亮磊落。”侧头看向韩正清:“那师兄写不就好了,师兄是长平知县,最为合适。”
葛先生:“穷死总比饿死的好。”
常三:“不晚不晚,只不过收了麦子再种黍米就晚了,我正跟姐夫筹议收了麦子种甚么呢?实在种甚么都是白捡的。”
三娘:“先生不说字是靠练的吗,我从明儿开端当真练,等常记发大财的时候,如何也得有点儿长进吧。”
葛先生:“但是现在老百姓不想改能如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