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寄灵》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章 笔意[第1页/共3页]

他小小年纪却侃侃而谈,仿佛有几分学者气度,实在这口气倒是因为仿照外祖父以及来往名流的辞吐而似模似样。

“就是王献之啊!”

秦征道:“没甚么,只是这两行字引了我的神念,让我得益很多。好字,好字!”

秦征从小混迹江湖,没多少与世家朱门打交道的经历,陶渊明却深通礼数,便拿出了秦征的名刺[名刺,即当代的名片,款式比明天的名片大。],说:“有晚学秦征,求见6宗念前辈。”因秦征和6叶儿尚知名分,未婚男女授受不亲,是以不美意义直接说来找6叶儿,却说来找6宗念。

这时大门紧闭,陶渊明便到门房扣问,正月十五才过,建康的气候仍然又湿又冷,看门的仆人身穿缀狐毛长衣,脚踏皂底高鞋,看看秦征和陶渊明都身穿麻布衣服,脚下一双粗布鞋,手里各提着两笼京口土产,这门子的眉头就有些皱,料来是哪个家属派来的两个下人,又想穿成这个模样,他家的仆人也不如何样,神采就有些冷酷,却仍然保持规矩地问他何事。

严三秋摇了点头,道:“不消,对方已经收功敛气,多数找不到了的。”

对方见秦征如此反应更是不耐烦了,心想明天竟碰到了一个乡巴佬,摇了点头拂袖而去,陶渊明在一旁笑道:“大哥,王文献,就是王导,文献是他的谥号。”

这个贵妇人,鲜明就是曾经数次留难秦征的严三秋!

陶渊明问道:“秦征大哥,刚才如何回事?”

王大令就是王献之,即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曾做到中书令,是以世称“王大令”,在书法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王”,王羲之归天以后,他便被视为当代书圣。

陶渊明叫道:“多数是!只是如何像是用炭条写的?”

“王大令?”

“不晓得……”严三秋喃喃道:“但能达到如此境地,非宗师以上妙手莫办!莫非……三畏,是你在四周么?”

对宦海、士林人物的各种庞大称呼,普通只要赅博学者或世家后辈才气够如数家珍。秦征久在江湖,在这方面还不如陶渊明,但王导是东晋大名鼎鼎的建国宰相,他倒是晓得的,跟着终究问到了6家的位置。

“王文献?”

他在青牛谷自在惯了,当日要来乌衣巷时,臧隽曾劝秦征好好打扮一番,但秦征却道:“我与叶儿以心订交,宗念先生也不是看重罗衫的人,没需求用心弄得珠光俗气。”

静下心后再细看那两行字,但觉一笔一划都是神韵无穷,虽只是用炭条顺手而写,但笔意当中藏着几分醉意,来如清风出袖,收如明月入怀,秦征看了一遍,再重新看起,心中便冒起曹植《洛神赋》的名句来,但觉其字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陶渊明也傲然道:“就是,秦大哥如此人物,就算披头散、褴衣敝屣,也是那里都去得的!”

陶渊明才十几岁的年纪,但他是东晋建国大将陶侃的曾孙,家道固然中落,家学渊源未失,探明方向后就指着乌衣巷对秦征提及了来源:“这个处所,在三国时是东吴的禁军驻地,因东吴禁军都穿乌衣,本地人丁顺,便将这处所叫乌衣巷。我晋室南渡以后,王、谢等几个大师族前后在这里起居建府,旧时的禁军驻地就变成了东晋世家豪族的聚居之所,乌衣巷之名仍然留了下来,含义是却变了,现在这里已是冠盖簪缨之地、繁华权豪之乡。当朝宰相谢安、当代书圣王献之、名震天下的剑豪6宗念都居住在此,此巷不过弹丸之地,却包括了文、武、朝、野诸范畴的顶峰人物,其他第一流的贤才更是车载斗量数不堪数。如此盛景,古今罕见!”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