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四)[第1页/共2页]
群臣再度沉默,然后在一番相互张望后,终究还是齐齐拜倒:“臣等遵旨……”
“朕意立皇宗子孙淮为太子,并立东宫,提拔朝中文武官员一十二人临时为太子僚属,教诲于他,此事就交由礼部来决计人选。”
孙宁宣布的这一决定,再度让群臣为之震惊。
“臣等恭贺陛下……”群臣一听,忙又下拜道贺,这确切是一件值得让统统官员为之道贺的大事了。
如果是换一个天子,群臣天然有的是体例明里暗里的加以禁止,哪怕是用拖,也能把此事给拖黄了。
孙宁这才对劲点头:“很好,来岁,朝廷取士,就不得只靠科举,你们退朝后,就尽快将此一旨意传于各方吧。”
如是者三次仍然没有人动后,这场大朝会终究得以结束,孙宁先一步分开,然后众臣都带着各自分歧的心机,神采凝重地三三两两而去。
但孙宁这儿明显不成能用上一样手腕了,他虽看似也是秉承皇位,但究竟倒是初创之君。这天下说是他带兵一刀一枪打下来的都没有错,又怎能够被一群臣子压抑吓到呢?
“陛下,我朝自太祖时就定下以四书五经为首要取士之法,岂能随便而变,那会让天下民气动乱不安的,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也正因如此,他也是有筹办的,此时便是一笑:“当真如此吗?朕如何记得本朝太祖天子时,曾定下过与之前截然分歧的取士用人之道啊?
此言一出,就是那些默不出声的火线官员们都只觉心头一凛,这才明白天子本日是有备而发,早把最关头的来由都拿捏在手了。
倒是那些官职够高的,此时倒是杜口不言,静等成果呈现。
“据一些书中记录,太祖天子几十年治国,所用之官,虽有一半还是来自科举测验,但另有一些诸如工部刑部等官员,却清楚来自官方其他路子,挑的也是更熟谙水文地理,修建之道,以及本朝律令的干才,而非一味从所谓的贤人门徒当选那从未打仗过此等事之人,更别提枢密院和兵部等军务衙门的官员了。
发觉到他们已经畏缩,孙宁神采也略微和缓了一下:“朕信赖,当初太祖天子既然做此决定,必定有他高瞻远瞩的原因。只是厥后之人私心作怪,鼠目寸光,才将这一利国利民之政策荒废了。”
而与之前只是封赏一个降将分歧,这事可真就干系到统统官员,特别是文官们的切身好处了。
在群臣都被这说法弄得惊诧的当口,孙宁已判定一甩袖子,沉声道:“以是此事不必再议,朕意已决,此后朝廷用人,就多条路并重!”
以是即使天子权势再大,底下的臣子们也没法遵旨照办,一些人更是壮起了胆量,走出来出声反对:“陛下三思啊,这但是大违我朝祖宗之法啊!”
直到这个时候,本日的大朝会才算是到了序幕,群臣早就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跟着魏绅上前,再问:“诸位臣工可另有本奏吗?”
“朕倒要问你们一句了,到底是谁在违背我大越祖宗之法,是朕这个天子,还是你们啊?另有,你们如此对峙,又到底是何用心?是觉着朕好欺不成?”
这也就意味着,此一窜改,已是势在必行了!
一时候,一个个臣子都站出来苦口婆心肠加以劝说,都是一副至心为天子,为朝廷的模样。
“是啊陛下,科举取士之法自隋唐初创以来就未有多少窜改,向来以考校读书人对贤人典范的熟谙程度为要,岂能随便而变?”
孙宁倒是来了劲,又一指跟前不远处的沈舟:“别的非论,左相沈舟这些年来统辖朝中大小之事,兢兢业业为火线雄师运送粮秣物质,又办理火线安宁,其才气功绩,比之千年以来的能臣名臣只强不弱……但是,你们可晓得,他当初也未能考中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