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15章 一人灭一国[第1页/共3页]

李恪在府入耳完明天涯关的两份急报和两仪殿参议战事的成果后,沉默不语。他晓得李世民的北伐是不成能停止的,和突厥和谈用财帛调换宿州百姓会成为李世民终究的决定。但是,如此一来,这个和谈的人选就显得极其关头。既不能过分软弱,让突厥的气势压住,漫天要价;但也不能太刁悍,最后两方构和堕入对峙阶段,受害的是宿州百姓。

在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后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唐军一打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调集散兵残将筹办反攻唐军。张玄策、蒋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中计,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两人因而策马北上,度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起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构和,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马队,同时还檄召邻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马队,人马总数靠近一万。他本身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前锋,直扑印度。

“封德彝房玄龄你们两小我卖力宿州百姓的过冬题目,务需求使宿州百姓顺利的度过这个夏季。粮食能够临时从四周的州府集结,房屋也要尽快的建起来。”李世民没有理睬长孙无忌的话,语气显得有点安静,倒是让世人有点不解,“兵部给漠北突厥一代防地的各州府都督命令,让他们清算兵马,做好随时出兵漠北的筹办。”

“至于张公谨的题目等战事一结束再做会商,云中之战还没有结束,不能妄下定论。”李世民持续淡淡的说道。

李恪记得,当时本身在看完这段史料以后才喜好上唐朝的。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仰仗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安定了印度,这个豪杰就是王玄策。而如许的豪杰也只要在唐朝如许盛武国度,每小我都为本身是唐朝的子民而高傲的国度才气产生。

放眼大唐的朝廷,马周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以他现在的为官资格和官职,底子没有资格去出使突厥。即便本身力谏马周,马周的职位再如何升也不成能达到出使突厥的级别。以是,他在听完两仪殿李世民和世人会商宿州百姓的事情以后,就考虑构和的人选。

“示明万里以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就像铁锤一样重重的击在了李恪的内心,他不竭的吟着这句话。垂垂的内心好似明白了甚么。自从本身来到唐朝以后,他始终为了本身的生命安然考虑。在为本身如何能够活下去而想体例。以是,总感觉本身糊口仿佛贫乏甚么。从没有想过本身在大唐该做点甚么,必必要做点甚么。

“遵旨。”房玄龄和封德彝另有杜如晦三人答道。

一则能够让他们在边关获得熬炼,二则能够让他们熟谙漠北的环境和突厥的习性,用北伐做筹办,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115章 一人灭一国

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起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最后,阿罗顺那老婆拥兵数万扼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皇上,朝廷已经对北伐突厥做了充分的打算,不能因为一时之气而置大唐国策不顾啊。宿州百姓要管,突厥手上的宿州百姓要救,但并非就要出兵,还望皇上三思啊。”长孙无忌再次苦劝道。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