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登闻鼓[第1页/共2页]
陆承启最是善于察看细节,对于这些官员的神情,高高在上的他,尽支出眼里,暗自揣摩着:“莫非这内里有甚么蹊跷不成,如何这些老油条,一个个的神采都如此古怪?”想到此处,内心加强了防备。
意义便是,若敲登闻鼓诉事若不实,按《大顺律》将判八十杖的肉刑。严令一出,击登闻鼓之人大为减少。及元绶年间,不过寥寥十数起。
此时的大庆殿中,沉寂得掉根针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文武百官都怕小天子迁怒到本身,赶紧假装看不到一样,全都低着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大师都明白。小天子的手腕固然不算高超,可他善用权势,以势相压,乃是阳谋之计。谁能吃得消?一旦小天子憋着劲使坏,给你几双小鞋穿穿,那就有你都雅的了。唯今之计,还是眼不见为净,假装看不到吧!
天子给了你们这个自在,到头来本身却没有了推许学说的资格了,这是哪门子事理?言官廷诤,陆承启早故意机筹办,他气恼不过的是,这个老头子李然竟然拿这类事情来做文章,的确大失风采,与谦谦君子之风的张载,卖相就差得远了,心中不免一阵绝望。换个意义附近的词便是怒其不争,天底下这么多不平的事情,不见你们言官提出来,稍稍动了一下你们的奶酪,便这么着紧。到现在,陆承启才算看破了这些所谓“不为名,不为利”的言官的性子,明里说不为名,实在爱名声爱到骨子气去了;说是不为利,一个劲地挑同僚的弊端,仿佛别人做不成贤人就不能当官一样。获得了政绩,又想被天子看到,好升官发财。
陆承启愤恚的是这个啊!
做天子就是如许。孤家寡人一个,哪怕是最靠近之人,都要防备一二,更何况是这些臣子。哪怕是亲信。也要恩威并施,才敢放心利用。天子最怕的三件事,第一便是造反,第二是不晓得手底下的官员瞒着他甚么事情,第三是天底下的读书人都为他所用了。以是说,做天子实在并没有大要上看得那样风景。其中滋味。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个位置,才气体味获得。
太祖此举企图,不过是广开言路,伐鼓者不受身份所限。太祖曾言:“凡言朝政得失、公私短长、军期奥妙、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均许到本院陈情。”
固然历代大顺皇朝,对敲登闻鼓的都会赐与正视,但一个县、州、路如许的诉讼多了的话,没有一个天子是喜好的,直接会把这个县、州、路的主官政绩看一遍。哪个官员经得起查的,不查还好,一查准出事。
光阴一久,各处所官员便公开里限定百姓的出行了,要颠末京兆府,更是查问三代,如果得知你是去告御状的。得了,你还是回家呆着吧,有恶吏一天十二时候看管着你!
鼓声仍不依不挠地响着,听得陆承启直皱眉。过得半刻钟,小黄门才疾跑进大庆殿,弯身九十度鞠躬说道:“陛下,此乃宣德楼外百姓登闻鼓,是以鼓声高文,惊扰陛下。”
当然,登闻鼓的设置,也不是很完美的。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以来,民告官的难度,向来没有降落过。官官相护的暗中,一向是主旋律。大顺朝固然没有甚么路引这类的通行证,可一个浅显百姓要千里迢迢地赶到长安城,去敲登闻鼓,还是困难重重。
后贞德元年,真宗下诏斥责这类不正之风:“诸州民诣阙举留官吏,多涉秉公,或非素愿。自今百姓僧道,更不得辄诣阙庭。如敢违越,其为首者论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