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吏的嘴炮[第1页/共3页]
左史这边的人一样不相让,一撑桌案,站起来个年近不惑的绛衣掌书,不屑斥道:“温吞之论!秦赵世仇,若要东出,定要清算的就是我赵国,现在还不趁早防备,只知按兵不动,王龁【1】再围邯郸,赵国莫非又只能被动等候各国救兵相救?将母国的命脉交予别人之手,你就能睡得安稳?为何不该合纵?”
左史这边站出来个灰衣掌书辩驳:“呵,右史掌书此言何其好笑!成汤武王以己之身拨乱归正,你说是天道常在。庄王【3】介入,你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现在昭王夺鼎已成定局,何解?莫非你承认他秦国乃天命所归?”
另一方褐衣掌书:“山东各国至今没有动静,你却要让赵国主动促进合纵,这是将我赵国至于出头鸟般的地步!且我问你,合纵之艰你可想过,如果不成,由赵国挑起的这事端,又该如何清算?”
莫说拜相封侯,就算是少年立名也是不成能的。退一万步讲,他真能在这些博学的文吏面前大出风头,让别人重视到他,莫非此后就能青云直上了?
绛衣掌书又一次轻哼一声,面有愠色道:“若如尔等之意,不主动,不作为,合纵当然难成。但成事在人,我赵国前有拉拢三晋合灭智氏解母国之围的张孟谈【2】,时隔本日狼秦觊觎,莫非一个个竟都成了缩头乌龟?”
而赵高生来就比别人沉着,他复苏地晓得:眼下他势单力薄,就算是仗着本身空长别人两千多年的聪明,一些对于当下的见地,他也是远不及这些前辈们。
以是也难怪世人如此惶恐。
赵高心中腐败是因为他晓得汗青走向晓得赵国的运气,赵高苍茫是因为就算晓得了汗青,若要让他谋一条前程,该何去何从才气让赵国百姓安身立命,他也是拿不出来的。
在那天以后,赵国并未有任何动静,条约其他五国义正辞严地就九鼎入秦一事声讨了一番,便如石沉大海再无动静。
话音一落,饭堂便如开水普通,瞬息沸腾起来。
右史那边这回又出了个黄衣掌书:“古有成汤灭夏,武王伐商,可见天道常在。后有庄王介入,周德虽衰,然天命未改,仍存留至今;今秦以虎狼之心强夺九鼎,背叛天道,只需少待,上天必替我山东六国惩恶罚秦。”
饭堂里唾沫横飞,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谁也顾不上甚么礼节了,举箸比划的,手拍案几的,挽袖子的,撩衣摆的,各种气象的确让赵高开了眼。
何必平白做些招人妒忌不奉迎的投机行动。踏结结实一步一个足迹,今后才气比别人认得更清,站得更稳,站得更直。
张先大要上八风不动自顾低头吃东西,实在那些话全数都入了他的耳,用饭是真,低头深思一样也是真,贰内心来回转着很多事情,以是人就显得更加沉默了。
但是几块小小石子,又如何能禁止海下翻滚的巨流?不晓得秦国何时真正脱手,统统民气中都藏了一个不安的动机,如同利剑悬顶普通,惶惑不成整天。
帝禹之时,曾命九州征鼎献于夏王室。后成汤灭夏,九鼎转入商邑。又逢商纣残暴失却民气,武王替天行道,伐商功成携鼎西归,传到其子成王时,又把九鼎迁到镐京,行“定鼎”之仪,至此,九鼎仿佛成了王权的意味。
这还是赵高穿超出来,头一回触到自天下涌起的暗潮,虽只是缩在小小太史府中向外的一瞥,但贰心中已如共鸣般模糊漾起了难以言喻的冲动情感,握着长箸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有些话固然是那么说,可真放在治国之道上,又是另一个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