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2页/共3页]
江善德仓促换了衣服去前院欢迎,王福光是一封封念礼单都念的声音沙哑,小厮们倒是风俗了一样,拿着平车搬了一车又一车的东西往库房放。
周氏笑道:“娘真时聪明一世胡涂一时,如何就带不走了?”
一名年长些的太太摆手道:“少奶奶说这类话就见外了,我们虽年长些,可这尊卑也不是瞧着年纪说的,君臣之礼不但是男人们的事,我们女人也不能不顾。现在您是知府大人的儿媳,于我们而言,那就像是皇子妃、王妃一样儿的人物,今后您有甚么固然叮咛我们,我们毫不敢说半个不字。”
张大娘分开后,周氏半晌没敢担搁,当即去了玉凤院子里找江善德。
到了夜里,周氏陪孙氏用过晚膳,回了几句话便回到房间。
翌日,刚用过早膳,知府衙门前就堆积了各色人马,门庭若市。
江善德惊魂不决的连连点头。“我必然谨慎,必然谨慎……”
周氏被这番话说的顿时感到本身的身价都抬了几分,也难怪昨日江善德返来就端起了官架子,被如许阿谀着,甚么人能抵挡的住?
孙氏非常附和,“老爷前次还说了呢,银子都是他的银子,他要给王玉凤多少我都管不着,此次,我便把财产都购置在本身的名下,看他今后还敢说如许的话。”
江善德思路混乱,脑中一片空缺,还是一言不发。
周氏细细一想,惊了一身盗汗。
聊了一会儿,周氏道:“长辈初来乍到,对这里的风土情面不甚体味,倘或有甚么做的不殷勤的处所,诸位千万包涵,若能教教长辈,那更好不过。”
孙氏发起。“那不如我们就开几个铺子吧,谁晓得老爷这知府能做多久呢?我们能捞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无坏处。”
听完孙氏的话,江善德一口辩驳:“岂可鱼肉百姓?!不准!”
看到孙耀邦的模样,周氏不由感觉,除了小红那桩事以外,孙耀邦还算一个不错的人。
江善德和孙耀邦直到傍晚才返来,江善德滴酒未沾,而孙耀邦一边应酬,一边替江善德喝,竟是喝了个不省人事,烂醉如泥。
周氏连连点头。“这事可行,不过娘还是要和爹商讨商讨,别的开铺子的事,也要托娘舅帮手才是,毕竟我们不知外头的行情,怕是要亏损的。”
周氏忙道:“娘说的是那里的话,儿媳为娘做甚么都是应当的,也是心甘甘心的。”
先是说了戴德簿,又提及家里的田产都卖了,希冀着那点银子是过不了多久的,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终究才提及想开铺子。
周氏赞叹,她这才明白周老爷为何说这里即便不兵戈也不承平,又想起周老爷说的,这里容不下江善德如许的人,恐怕会家破人亡。
张大娘忙道:“不过,他们这些江湖人,都是称心恩仇,只要老爷不找茬,他们不但不欺负,还给很多好处呢,从这戴德簿就看得出来了。”
又应酬了好久,世人终究筹算分开,却有几位太太借口便利留在了府内。
周老爷本来在京中做太医时,因为医术高深,加上很有口碑,是以平时去家里拜见的人也很多,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是车水马龙,不比这会儿差。
周氏魂不守舍的和张大娘又聊了几句,便借口要歇息让她分开了。
说着,张大娘抬高声音,道:“何况他们的买卖端庄的少,大多是私运、发卖人丁、放高利贷之类的,这些都是衙门该管的。曾经的知府也都打压他们,他们可贵结合了一次,想出了这戴德簿的体例,每个帮派每年定规交钱上来,为的是获得官府的顾问,不寻他们费事。天底下哪有不对这么多银子动心的人?凡是来这里做知府的,都是捞几年银子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