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2页/共2页]
永历朝廷没有给周士相正式的总兵衔,但两广总督连城壁出于权宜之计给了周士相记名潮州总兵的官衔。明朝的总兵官并无牢固品级,也非常授,统辖兵力、编制定员也不定。普通能任总兵者多为世勋公侯或卫所都批示担负。大明军制以卫所制始,以都批示使、卫批示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军官体例,遇战事则临授总兵官。总兵以下则加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等。如吴三桂当年便是以都督批示担负辽东总兵官。
兵招得最多的就是驻永乐乡、长宁乡的陷阵营。
驻良字都的雄威营也招了600名新兵,驻仁厚坊的震虏营招了700人,驻前盗窟的近卫营招了900多人。各营都在招兵买马,齐豪也没闲着,趁着整训炮兵的空当,也招了500多新兵。再加上连续有从七娘山、梧桐山等山中走出的明军残兵插手承平军,使得承平军的兵员人数从渡江后的4000余人扩大到了12000人。
崇祯年间,即便关内关外战事比年不竭,各地总兵官也不过30余人,此中加将号角能称为“总镇”或“大帅”的更是寥寥无几。甲申今后。总兵官就变得众多了,仅广东本地各地的总兵官就高达十多人,记名总兵更是多得飞上天。总兵这个衔头当真是不值钱了。
建立新行政区,组建保安队,构造新村公众停止春耕出产,又要细化各乡公所的详细职事,加强各乡、各村与县里的联络,又要落实新的动员轨制,盘点各乡物质...各种事件。千头万绪,不是短时候就能落实到位的。
立营头是立营头,成军是成军。当今南明军队任何一家都能新建营头,一些山里的匪贼只要情愿接管明军招安也能立营头,但这营头名号繁多,叫甚么的都有。人数也多少不等,并非建制化,在永历政权眼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而成军则要比立营头正式很多,起首能成军的起码也得有永历朝廷授予的总兵官衔,而不是随便一个游击、都司就能拉出来伶仃成军的。
进驻各乡的承平军现在都在招兵买马,跟着步队的扩大,本来的百户、总旗制必定已分歧适,以是周士相便借着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决定在军中实施新的批示体系。换句话说,周士相要为部下们升官了。
铁毅在本地对地主士绅停止了残暴的洗濯,能够说将本来骑在二乡农夫头上的士绅全数杀光,不但如此,他还把本地的宗族权势也连根拔起,这个行动虽让承平军名声大坏,也让本地的大姓对承平军极度仇恨,但却收到了非大姓农夫的拥戴和支撑。在分到本来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上等地步和地主家的浮财后,又看到新安设过来的承平军家眷享有的良好报酬后,永乐、长宁两乡的农夫对插手承平军极度热忱。停止正月尾,陷阵营共招收了1950人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