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谁在借谁的兵?[第1页/共3页]
多尔衮乜斜着眼看了看二人,才伸手接过了信,翻开。
“明朝山海关领兵副将杨绅、郭云龙见过摄政王!”国铎领来的两小我在顿时顿首。
“哦——”洪承畴略微思虑了一会就说,“当下我兵之强,应当是天下无敌的:单在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
“洪承畴?”多尔衮感慨,“的确是将才,如果明军内部连合一心,不相互推委和撤台,松山之战,我们一定就能克服哟!那就依先生所言,召洪承畴入宫议事!”
“哦,先生可否随本王一道西征?迟早也好就教。”
“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气,招百姓,我不如贼。为今之计,必任贤抚民,远过流寇,则近者悦而远者来,即流寇亦入而为臣矣。往者弃遵化而屠永平,我兵两次深切而返,彼地官民,必以我无弘愿,所为者金帛女子耳,纵来归顺,亦不久留,其不平者容或有之。彼时得其城而屠之,理也,其何敢以谏?但有已服者,亦有未服而宜抚者,当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又示以昔日得本地而不守之故,及本日进取中原之意,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达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是抚其近而远者闻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数省可传檄而定……”
“不屠群众,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多尔衮喃喃。
“洪承畴。他原是明朝蓟辽总督,在松山决斗中败北被俘,降了清朝。在出任蓟辽总督前,曾任过陕甘三边总督,率领明军征剿李自成、张献忠军达十余年,有丰富的作战经历,一度把自成军打得溃不成军,逃到商洛山中埋没呢。”
隐身在空中不远处的无极道人和他的门徒李恒方看得明白,跟着多铎到来的两小我就是杨绅和郭云龙。
“劝诱三桂投顺,是洪承畴在替多尔衮履行着皇太极活着时的一项既定政策。”看着洪承畴写信的李恒方想,“这个明朝降将必然是感到了吴三桂面前的窘境了。他们能够说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吴三桂不投大清,他又能如何样?那么大清与吴三桂,究竟是谁在借谁的兵?”
跟着走出来的无极道人和李恒方把洪承畴写的封复书看得明显白白——
洪承畴看好吴三桂的信时,多尔衮已经叫人搭起了中军大帐,还筹办好了文房四宝,开端磨墨。
面前已经不再是多尔衮的亲王府,而是通向李自成方才占有的北都城的大道。十万人马卷起的一溜尘烟,如同腾飞起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着向前。
“其……”
“还真是豪杰所见略同,范文程先生也是如许以为的。他说我大清的机遇来了,不能坐失良机啊!”多尔衮的眼睛里闪着光芒,“不过详细要如何办,还望洪先生不吝见教哟!”
“禀告摄政王,明朝吴三桂遣使者致书于您,说是有要事与大清相谋!”
“不!”范文正答复,“老朽有病在身,还需静养,何况大清眼下有十倍于我的才干者能够重托!”
“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入边以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觉得流派,我师来往,斯为甚信。惟摄政诸王察之。”
华盖上面那匹枣红色马背一起颠簸着,上面坐着的恰是多尔衮。骑一匹白马与多尔衮并辔而行的,恰是明朝的降将洪承畴。
“既然吴三桂是被威胁了才不得已投奔闯贼,那他必然会在与我们的作战中连健壮力,寻机待变的,”洪承畴迟疑满志地说,“这就给我们各个击破培养了机遇,王爷大可不必担忧啊!李自成固然改称大顺朝,然部下兵将多为流寇。这些人天不怕地不怕,但一过上好日子就会生出淫慢之心。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清的造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