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渊献策[第1页/共3页]
杨广无法,又欲问苏威,后者却也是一脸的难堪之色。
杨广有些头疼的揉了揉额心,他先以扣问的目光,看民部尚书樊子盖,后者却也是苦笑:“请恕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开皇以来,各仓储粮,可供我大隋三十年所需。可这墨甲,民部无能为力。”
至于裴蕴,这位当朝黄门侍郎,不但是为天子运营西域,平灭吐谷浑,分裂东西突厥的无双智者。年青之时,更曾率三千敝卒,安定岭南,攻灭俚帅王仲宣数万雄师。用兵之能,并不逊于当世任何名将。
段文振抬起了眼睑,目中略透怠倦之意:“臣闻辽东之地苦寒,不逊于漠北。但是我朝府戎服备的墨甲,大多锻造于开皇年间。当时南陈未灭,数十万雄师陈于江北。所铸之墨甲,都为攻陈而造,并不适于北方。故而臣于大业七年春,遣人携各式墨甲入辽东实验,发明那‘盾山’,‘血戟’,‘神风’等等型号,在秋夏之季还好,可一旦入冬,要么是机油解冻,要么是燃烧不能,都没法普通利用。”
段文振手持玉圭,神采寂然:“可臣恐辽东粮道,不能供应百万之军。特别十月以后,北方河道大半封冻。故而此次征辽之战,必须在入冬之前告终。渡辽水之军,毫不得超出五十万,渡浿江(鸭绿江古称)者,也当以三十万军为好。”
“不成!”
这意味着一旦入冬,他们带入辽东的这些甲具,都将成为只能看不能用的废料。
众所周知,汉晋时的造甲之术,远胜当今,
可段文振反对征讨高句丽,屡劝天子而帝不从,裴矩也曾力谏天子亲征,这是众所周知之事。
段文振凝神道:“据臣所知,汉晋边军之甲,大多都为抵抗匈奴鲜卑而造,战力强大,用料实足。虽是年代长远,可只需零件未曾磨损太重,那就只需略加补葺改革,便可用于辽东之战。”
杨广一声呢喃,目光略显沉冷:“晋汉年间锻造的墨甲,是否堪用?叔德你估计,详细的数量是多少,是否能强行征收?”
杨广听至此处,不由微微点头,唇角旁的笑意,益发浓烈。
他知自家这位姨表兄弟,才气也很不俗。
李渊听到这后一句,就不由额冒盗汗。若本日挑动了天子强征官方甲具,这可非他所愿。
段文振想必是已奏报过了此事,只是本身,未曾细观这位兵部尚书的奏章罢了。
“叔德?”
段文振的神采无法:“但是要将这百万雄师换装,另有十七万具的缺口。”
他说到这里,又少有些踌躇,半晌以后,才凝声说道:“雄师在外,比方太阿,且涿郡储粮五百万石,又有巨量兵甲箭只储备,这主帅人选,陛下需慎而又慎。”
“此次征讨高句丽,何需拖到入冬?”
“处所豪族,私藏墨甲?”
这是晋末以来的遗毒,当时五胡乱华,诸族混战。处所汉人大族被情势逼迫,在各处险要之地大量制作坞堡,堆积甲兵以求自保。
使得这些墨甲,在处所府军中,占有了七成之数。
裴矩微一拂袖,语声清冷:“陛下亲征以后,我朝雄师在外,北地边防,更不得松弛分毫。那突厥虽已一分为二,可其族控弦之士,仍达百万,岂可忽视粗心?”
他没申明这一举,到底是哪两得,可其间诸臣,却都已体味其意,
可杨广随即就如有所思,唇角浮起了一丝莫名笑意:“御史大夫之言,大有事理。伯通(宇文述字),弘大(裴矩字),另有段爱卿,不知三位,可有言以教我?”
黄门侍郎裴矩约莫六旬摆布年纪,面庞清隽,气度雍容,仪表堂堂,这位的神采,倒是饱含无法:“陛下圣旨已发,又聚兵甲百万。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