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覆汉》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七章 崩坏(下)[第1页/共6页]

公孙珣头皮发麻,只能竭力解释:“家母常说诗文辞赋皆是小道,出门在外能不做便不做……”

仲春下旬,有人匿名写信诬告蔡邕结党,天子下诏让尚书台去诘责,蔡邕随即通过尚书台辩白……但和蔡邕只能通过尚书台上书自辩分歧,之前蔡伯喈点名进犯的多是天子近臣,这些人一拥而上,直接就在天子面前用言语围攻诬告。再加上蔡邕的上书中言辞悲忿,很有怨怼天子忠奸不辨的意味,以是直接激愤了当明天子!

“文……”

“汉光和元年,名流蔡邕举家贬入朔方,燕武前夕折柳养于瓶中,待翌日相赠。然柳枝一夜枯枝,落叶萎芽,摆布皆觉得不祥之兆,劝更之。燕武曰:‘折柳相别,本在于心,若见枝枯而更,所谓自欺欺人也。’乃持枯枝相送,实言以告。邕叹曰:‘吾年四十有七,奇特一人,又髡刑举家入朔方,好像此枝无叶无芽,此非天意乎?此行当无骸骨存也!’燕武对曰:‘天意何忧,人当自强也,焉知枯枝不成成树?’邕感其意,复抖擞而走,临行,于河边插柳枝,一夜而出新芽。复数年,河边果成树也,复百年,此树蔚然如冠,仍然尚在,屡有神异,蔡氏摆布皆拜,四时不断。世人皆呼‘蔡柳’也!”——《搜神记》

公孙珣从速拱手回礼:“这位贤兄曲解了,这诗真不是我做的,乃是一首昔日残诗,借花表示罢了……”

“不是来讽刺我的,为何要拿一根没有叶子的枯枝相送呢?”蔡邕闻言又是悲伤又是活力。“枉我当日还想着如有不测,就把妻女拜托于你,谁想到你竟然如此不包涵面,劈面揭短!”

言罢,两人倒是联袂将那根枯枝插入道旁河边,然后,公孙珣又喊来两个义从保护,说是雁门武州人士,恰好归乡顺道,让他们沿途护送一二……并握手暗里小声交代,如果在朔方有所不便,刺史董卓就不说了,对方也认得,但雁门太守郭缊倒是能够报他公孙珣的名字的。而如果路遇盗匪、乱军甚么的,也无妨往雁门平城处逃,到彼处去寻一个叫程普的人,老是能托庇一时的。

袁逢中风了,并且瘫了!

当然了,也有人模糊传出来,说是袁逢本身被抬回到家中今后,醒来后第一时候就在本身弟弟、儿子,另有一向跟出去的杨赐等人面前用左手在沙盘上写字,说是‘天子杀我,与公无干,袁杨调和,方能久存’等言语……当然,这话不免就要小声点说了。

不过,桥玄身后一个眼睛颀长到眯眯眼的矮个子年青人却忍不住低头干咳了一声,然后轻声提示了一句:“公孙郎中,蔡公是髡刑放逐……”

“多谢文琪了!”蔡邕回味再三,俄然躬身大礼相拜。“本日文琪的志气,已经从一枝柳、两句诗中送到我内心了!诸位亲朋故旧,本日我蔡伯喈也已经满足了,就不必再劳别人一一相送了……劳烦诸位公人久候,我们速速起行吧!”

“文琪公然不知吗?”蔡邕可贵气顺了几分。“不过便是不知此事,也不该拿此等枯枝相戏吧?”

话到此处,公孙珣却又不去看那面色涨红的蔡邕了,而是转过甚来,对着身前面有哀容的各路公卿、名流言道:“诸位且看桥公,他已经年近七旬,却仍然是朝廷根底,士人脊梁,不管局势多坏,都没见过他暴露过半点哀容……现在这蔡伯喈不过四十七岁,就在这里唉声感喟、涕泗横流!诸公不去学桥公面不改色倒也罢了,可为甚么还要陪着蔡伯喈这类人哭个不断呢?!当日我在蔡府上便说,时势越是艰巨,我辈反而越要自强不息,尽力昂扬才对!莫非是因为我年纪轻,诸位便把这些事理置之不睬了吗?!”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