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踏雪寻友[第1页/共4页]
初冬的第一场雪薄薄地洒在隆中的山间地头,将本来的青山绿水染做一片素白。且就在此银装素裹间,但见一人一马独行于山林小道。许是北风凛冽,顿时之人头戴竹笠,面裹长巾,紧压着视线,乍一望去瞧不清脸孔。不过其腰间却跨有一柄三尺长剑,虽是半旧不新,倒也显现此独行者并非等闲之辈。
诸葛亮接过信筏一瞧笔迹是庞统的,便一边拆信一边随口问道,“元直兄去过会稽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步出齐城门,眺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类似。
少年的琴声虽悲切,少年的歌声却高亢清澈,共同着《晏子春秋》中的典故,有着一股子纵横天下的豪气。令门外的独行者不由朗声赞道,“好一曲梁父吟州平常言孔明于隆中自比于管仲、乐毅。本日一见果不其然。”
当下二人各分宾主坐定,徐庶环顾了一番四周。待见诸葛亮的茅庐虽是粗陋,却清算的干清干净,书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竹简,火盆里燃烧着忽明忽暗的炭块。再看劈面的诸葛亮,面色红润,目若流星,一派自给自足,悠居山野的舒畅之姿。遐想到之前游历豫州等地的所见所闻,徐庶便忍不住感慨万千道现在天下大乱,烽火四起,唯荆州阔别纷争,百姓安居乐业,实属可贵啊。”
div>
“孔明何出此言?”徐庶半惊奇半不解地问道。需知荆州这些年阔别中原战乱,是以吸引了很多王谢世家来此避祸。而跟着客居于此的名流越来越多,荆州的风评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也不知从何时起,荆楚之地开端风行起“鼎足论”,即将北方各州视作一只鼎的鼎身,而南边的荆、益、扬三州携天时之便,就像三只鼎足一样托住(制约)北方。这此中益州的刘璋生性脆弱且沉迷巫术,故尴尬大任。而扬州的袁术不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乃至还僭号称帝,企图介出神器。其成果天然是惹得人神供愤,为天下士人所鄙弃。是以眼下三足当中最被看好的还是一门心机在荆州管理民生的刘表。可这会儿听诸葛亮所言,仿佛荆州安宁与富庶只是胡想。这还真是与荆州名流们的观点有很大的出入。不过出于对诸葛亮才调的信赖,徐庶还是想听听少年接下来的观点。
诸葛亮说到冲动之时,双手不由握紧了拳头。而徐庶亦被少年的忠纯之心所打动,忍不住拍案赞道好个忠臣之道孔明说得没,刘表、曹操皆心胸不轨,非汉室之忠臣。不但是此二人,就连江东的孙策也以报父仇为由撤兵钱塘。本来阵容浩大的讨袁之战,在吕布袭寿春以后,竟草率结束,真是令人唏嘘。”
是 由】.
对于徐庶的夸奖,诸葛亮并没放在心上。他的叔父诸葛玄在刘表帐下为官经常会与他来往手札议论时势,且其师庞德公亦经常会先容一些荆州名流与他了解。是以诸葛亮在隆中并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同时对于叱咤中原的各个诸侯,诸葛亮也有着的一番奇特观点。更加切当点说诸葛亮对诸侯的批评是以德行为标准,而非世俗意义上气力。以是就算曹操、刘表、袁绍、孙策等诸侯气力再强也入不了诸葛亮的慧眼。因为这些诸侯都是德行操守有题目的人,他们对汉室的虔诚都值得商讨与思疑。特别是曹操还曾搏斗过诸葛亮的故乡琅琊,逼得诸葛一门惶然南下避祸。以是哪怕曹操救了圣驾,在诸葛亮的心中他仍然只是个用心叵测的汉贼罢了。比拟之下,刘备气力虽弱,却能秉承汉室宗亲的高傲,呼应天子号令讨伐袁术、吕布二贼。故而刘备在诸葛亮心中的评价要远高于其他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