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非和平崛起》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五节 叶尔绍夫的会师[第1页/共3页]

国防戎服甲设备研讨部分颠末量年的生长,从初期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已经演变成了明天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它的弹芯的形状近似长箭,弹身颀长,直径20-30mm(初期型号能达到40mm),长径比超越20:1,弹芯尾部有尾翼,可保持飞翔中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这类近似长箭的形状不但可减小飞翔阻力、保持速率,并且在和装甲撞击时感化面小、打击力大,可有效的增加穿甲深度。因为尾稳脱穿弹的直径远远小于火炮口径,是以必须在弹芯上套一个弹带才气由火炮发射,弹带的感化是密闭炮膛,并增大弹丸的受力面积,使弹丸获得高炮口初速。国防军的尾稳脱穿弹炮口初速已经达到了1700米/秒摆布,这相称于5倍的音速,弹带的外边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铜箍,在弹丸飞出炮管的过程中铜箍会和炮管产生摩擦,在弹丸飞出炮管后,弹带受氛围阻力的感化而分裂、脱落,剩下的箭形弹芯则保持高速持续飞翔。

不管是37战防炮还是76毫米坦克炮,对与正面和两侧装甲防护达到450毫米均质钢板的“翼虎”坦克,这类程度的进犯连震惊都很轻微,内里的坦克手们缓慢的挑选了一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劈面900米外的KV1坦克还在严峻的动摇炮塔到处寻觅击毁本身同胞的祸首祸首。这类装甲35-110mm的重型俄国坦克,在俄德战役开端后,KV-1坦克开端与德军比武,到1941年6月时基洛夫工厂已出产了636辆。当时德军首要利用的反坦克炮、坦克炮都没法击毁其90毫米厚的炮塔前部装甲(前期厚度还晋升至120毫米),对德军震慑力强(一辆反对一个步兵师3天),因此开辟其他如KV-1S、SU-152等衍生车;相较之下,**K、T-35等重型多炮塔坦克常因毛病而停驶,被视为停滞门路交通的一大题目,乃至毛病数量比被德军击毁者还多。

9月25日,顿河方面军开端自行向北突围,希冀能在中德包抄圈构成之前退回北方,以便集合兵力插手莫斯科的保卫战。9月27日红俄军光复萨拉托夫并持续打击,在德军防地上翻开了一条宽广的通道。然后顿河方面军大部于9月下旬进抵乌鳢扬诺夫斯克,并肯定能够插手莫斯科保卫战。红俄主动放弃了南边的大片肥饶地盘,以一亿玉碎的精力在莫斯科四周的安插了7道防地,只要效兵士们的鲜血去铺出一条胜利之路了。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中国装甲军队独占的弹种,它由最后的浅显穿甲弹一步一步退化而来,穿甲弹的能力取决于炮弹击中目标时的动能(速率、质量)和炮弹质料本身的物理特性。穿甲弹在炮膛中被发射*药加快出膛以后只受阻力和重力的感化,为了使穿甲弹在击中目标时仍然存有较大的速率,穿甲弹在设想时就必须采取无益于减小阻力的形状。

因为它完端赖动能粉碎装甲,以是弹芯的动能和质料硬度便成了最首要的机能目标。为了穿过坦克装甲,弹丸的硬度必须够高,如许才气在“硬碰硬”的过程中占上风,动能对尾稳脱穿弹也极其首要,动能越大,穿甲能力越大。

影响弹芯动能的身分有弹芯直径、质量、速率。弹芯直径越小,则弹芯在飞翔中的阻力越小、更轻易保持速率,并且在撞击时因为感化面小、能力大,当然弹芯的直径也不成能太小。弹芯的重量也是设想时重点考虑的身分:弹芯太重,会使弹丸(包含弹芯和弹带)的重量增大,从而降落炮口初速。弹芯太轻,固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炮口初速,但是其动能小了,在飞翔中更轻易受氛围阻力的影响,在远间隔上速率降落更快,存速性不好。较低的质量+较低的速率=较低的动能,是以弹芯的质量也是影响能力的首要身分,而采取更高密度的质料便成了最好的挑选。钨合金金属的密度都在19克/立方厘米摆布,是钢密度的2.5倍;同时钨合金的硬度都是极高的,是以非常合适做尾稳脱穿弹弹芯.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