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节 两军对垒洛东江[第3页/共3页]
2月5日半夜时分,三韩复**的军队建议打击,事前并没有实施炮火筹办 。他们用筏子渡江,或者干脆脱掉衣服,淌过齐肩深的江水,来到江湾东边一道南北走向、长2.5英里的山岭上。那道岭距江岸约3英里远,叫“苜蓿叶式高地”,从南边叫“五峰里岭”,两边高地之间是一道低矮的关隘,有条巷子直通灵山。第四师的几个营全数过江,军队的大炮与辎重借助水下桥梁度过了大江。这是二战中苏联人曾频繁利用这类桥梁,厥后的志愿军也曾经在三韩利用,明显吴宸轩把这类技术带给了国防军,而国防军则忘我的教会了三韩复**人这一架桥技术,除了能制止空袭以外,对于埋没军队的进步线路也很有好处。三韩复**在洛东江上遍及利用这类水下桥梁,它们是由沙袋、石头和圆木建成。桥基铺设在河床上,离水面1英尺摆布。日军的炮兵察看员很难透过浑浊的江水看到这些桥,常常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三韩军队的甲士和汽车都像是在水面上滑行一样通过河道,因此它们在运送火炮及辎重方面阐扬了很高文用。
2月11日,由刚到不久的第三师第19团和第21团的一个营共同建议的打击,也未能将苜蓿叶式高地和五峰里岭的敌军赶走,打击遭到了失利。与此同时,三韩复**环绕江湾的主疆场采纳行动,并向江湾以东5英里的灵山开炮。部分复**兵士还渗入到了灵山东部,并在通往密阳的公路上设置了一道坚毅的路障。在灵山南边,国防军军队在南旨里出其不料地干掉了戍守洛东江上一座桥梁的一队日军巡查兵士。如果不把三韩复**赶走,洛东江以南的第十九师团就将堕入伶仃无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