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发[第3页/共3页]
向晚晚想,不能总如许下去,写稿子不是甚么金饭碗,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现在。
马草率虎,老套的剧情,但胜在字写得赏心好看,文笔也流利舒畅,让人顺顺铛铛地看了下去,没有任何不适。于编辑打了个哈欠,接下来就该是相逢的剧情了吧?那女子必定是甚么山精鬼怪,田野俄然呈现的标致女子……没有甚么题目谁信呢?让他猜猜,是深夜潜入墨客房间内找回遗落的耳环,还是在河边偶遇呢?不管如何样,主编绝对是不会喜好如许才子才子相爱相恋的故事的。
于编辑沉重点头。
“那这篇稿子你绝对发不发?”有人问道。
于编辑沉重点头。
………………
这个故事的灵感实在不是向晚晚的原创,之前在那里看过来着记不清了,但是在某天晚餐桌上呈现的一道河蚌汤让她俄然灵光一现,当时脑洞大开,遂成此文。投出去也只是想要身材力行地作一番市场调查,摸索一下旧用期间世人对近似题材和脑洞的接管程度。
今后会如何样,向晚晚不体味,但是完整能够测度一番。之前的时候,沪上小报上,鸳鸯胡蝶派大行其道,昌隆至此已经走入了颓势。从于编辑的来信便能够看出,《自在谈》的总编辑是看不上鸳鸯胡蝶派的,以为它是纯真寻求“猎奇”、“消遣”的兴趣性和颓废偏向的。
“那是一颗浑圆的珍珠做成的耳坠子,极其标致,在阳光的晖映下,模糊泛着莹润的光辉……”
但是她现在已经不是浅显人了!向晚晚大志百倍地想。
沪上的消息奇迹当时非常发财,报社的职员支出是“与年俱增”的,以《申报》报酬最高,但大抵上差未几:普通的编辑、记者月薪80至100银圆,像徐铸成和顾执中如许的“名记”170银圆摆布。初级职员的月薪在200至300银圆之间,年底一样发一个月双薪和奖金。1
现在是1936年年底,这一年要畴昔了,然后今后究竟会产生些甚么,向晚晚也说不上来。
于编辑浑身一震,回过神来,大声喊道,“等等我!”然后仓促清算好东西,和他们一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