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节 黄雀(上)[第2页/共3页]
除了李定国以外,吴三桂还派人去和台湾郑经联络,当年郑胜利在大厦将倾的时候反攻南京,这份派头吴三桂另有很有些敬佩的。郑经就算比不上他父亲,回绝清廷劝降时的话语也是掷地有声,在吴三桂想来也应当是个豪杰豪杰。是以吴三桂劝说郑经尽出台湾雄兵,趁蒋国柱主力侵入江西的时候再来一次南京之围——如果郑经这么干了,那东南就更会是一片大乱,会进一步增加李定国东征的概率;并且浙东军又是台湾的盟军,不太能够劝止郑经进入长江;等邓名返来时,他若要调和冲突首当其冲的也是攻入江南的李定国和郑经,不把他们摆平了,也轮不到低调的在湖南扩大国土的吴三桂。
本来吴三桂和尚家、耿家的干系不如何样,不过这清廷的气象是一天不如一天,三藩俄然发明他们又有了共同好处。作为耿家的第三代,耿精忠对朝廷并没有太多的虔诚,对满洲大兵未几的害怕早也烟消云散,此次皇上的军事冒险失利后,福建和桂林的来往一下子就频繁起来。广东的尚可喜更加老谋深算一些,筹算这辈子只忠于清廷,不过尚可喜并不介怀他儿子出去帮尚家抢地盘,
“就算虏廷不管,那耿精忠去火拼赵鼎祚和蒋国柱,胜负如何?”刘国轩诘问道。
“大王,依末将之见,我们不该该去打南京,而是应当去打福建。”刘国轩大声说道:“另有广东,也很值得去打。”
陈永华沉吟了一下:“五五开吧。”
固然邓名和郑经的干系相称和谐,此次邓名出兵南洋郑经还派亲信冯锡范随行,不过为延平藩扩大地盘的功德,陈永华当然不会反对。在这个题目上,陈永华感觉三藩和台湾的共同好处更多,再说邓名扩大地盘的时候,向来也没有颠末台湾同意不是嘛。
之前邓名对吴三桂较着戒心很重,平西王以为这主如果因为巩焴不起好感化——在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把闯营坑得太惨了,巩焴耿耿于怀实属普通。康熙六年明军本来有机遇攻陷北京,但邓名非常地谨慎禁止,只是逼清廷采办了一批债券就班师回朝了,吴三桂思疑也是巩焴阿谁故乡伙在拆台——必定是巩焴把闯王仓促进北京这个经验说给邓名听了。不畴昔年巩焴归天了,邓名以丞相礼节把大顺礼当局尚书厚葬,那现在应当不会再有人在邓名耳边说平西王好话了吧?吴三桂感觉本身的形象还是不错的,第一次和邓名会晤的时候他礼数殷勤,亏损的也是本身,只要没有了挟恨在心的闯营宿老,吴三桂感觉邓名本人应当不会对本身有甚么特别的恶感。
“李定国,郑经,你们都是一心要做岳武穆的人,千万不要让本王绝望啊。”
“此言差矣,”刘国轩笑道:“陈大人觉得,虏廷和耿精忠谁强谁弱?”
陈永华听得目瞪口呆:“可如果耿精忠气急废弛,又叛变归去如何办?他可不是甚么忠臣孝子,靠不住的啊。”
刘国轩这套“一鸟在手,赛过两鸟在联盟手”的实际明显很合郑经的脾胃,延平郡王抚掌大笑,决定给演一出黄雀在后的好戏:“就这么办,复书奉告吴三桂我同意了;不过本藩要先按兵不动,等耿精忠和尚之信出兵后,本藩就先取福建、再取广东!”RT
“不过就是想争夺一些功绩罢了。”陈永华对这个倒不是很在乎:“这对大王也有害啊。”
“当然是虏廷强。”
“尚之信表示他会在合适的时策动兵变,把他父亲囚禁起来。”夏国相答道,不消说这场兵变必定是不会流血的,尚可喜固然持续“忠于”大清,但只要尚之信公开归正了,那天然谁也不会非要杀尚可喜不成。而将来如果局面有变,比如邓名得急病死了,他部下大将像当年的三王一样内哄,尚可喜也能够在策动一场“兵变”把尚之信这个“孝子”抓起来,到时候还是能保得一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