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4页/共5页]
刘伯温愣了一会儿,俄然恍然大悟地笑了。他说:“我明白了。如果朱升活到现在,恐怕也是如许苦楚的结局吧。”
刘伯温跳上一匹快马,日夜奔驰,逃回青田。可就在路上,他被朱元璋派来的人追上。刘伯温见无处可逃,就从怀中摸出一块金子,吞金他杀了。
刘伯温苦笑说:“当然能。”二人分别的最后,他拉宋濂的手。宋濂闻声他说:“我在1360年没来南京时就已死啦!”宋濂晓得他又神经庞杂了,正要说几句安抚的话,却又听到刘伯温说:“死了的我,用十五年做了一个大大的梦!”
月光如水,刘伯温弃世。
第二种定见以为,是朱元璋教唆胡惟庸行刺了刘伯温。因为胡惟庸在1375年去看刘伯温时,是朱元璋号令他去的。或许就在这份号令以外,又加了一条号令: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掉刘伯温。这类定见太荒诞,如果朱元璋真要杀刘伯温,谈洋事件是最好的来由,何需求去行刺?
朱元璋点头说:“我承认。但是,我容不下你。”
朕闻前人有云:君子断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立,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合法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墨客,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专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不决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导致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成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抵也。然若笨拙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以是不辨而趋朝,一则释别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本年老,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不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再也没说甚么,宋濂也不说甚么了,二民气知肚明,此次别离,将是永诀。
究竟真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吗?或者换个问法:刘伯温到底是如何死的?
宋濂失声道:“不要多想,归去好好养病。”
固然迟了这么久,但刘伯温应当感到很欣喜,因为今后,他的大明国师的职位奠定,无人出其右。
朱元璋说:“你们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对别人而言,是能够操纵的。可对你,却不可。我容不下你,却需求你。最首要的,你还没有死,这就是运气!”
朱元璋冷冷地又问:“你此生真的能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