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2页/共2页]
臣真述曰:此言万物动出芸芸,无不反归于根。故曰:“反者,道之动。”夫常物之动,动之于动;唯道之动,动之于静。故曰:“反者,道之动。”反,犹复也。复其见六合之心乎!六合以静为心,以动为用,今反其动,是复其静也。故曰:“反者,道之动也。”是以,贤人慎其动,而常处有为,深达归根守静之义,乃能知常;能知常,然后能不妄作;能不妄作,故为之明。又“荏弱者,道之用。”言贤人必用荏弱之道,以胜天下刁悍之人也。又物,犹事也。凡天下之事皆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以,贤人常处有为之事,归复于静,则万物皆得天然天生,不假云为行动,故曰:有生于无。
《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
臣真述曰:夫贤人虽处万全之地,亦不矜其成,常若亏缺,故其用也,终无弊败之忧。虽居至满之势,亦不骄其盈,常自谦善,故其用也,永无贫困之厄。又直于其人、曲于其己,故曰:若屈藏其机,微用其朴素。故曰:若拙际其文词,绝其给佞,故曰:若讷。且此上文数节,详其大归,终本于平静之德,故引躁静相形,寒热相胜之义,以证之。夫平静者,有为也;有为者,亦谓有为于兵战之事,乃可为天下之长也。又经曰:“我好静而人自正。”又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皆此类也。
臣真述曰:名者,禄位也;争者,忘其身。货者,财宝也;贪者,轻其死。夫名疏于身,身多于货,虽其愚者,犹必知之,及在得丧之间、与夺之际,则中智之徒尽未能免其惑也。故唯贤人能知战役之可息,不争其名,知财贿之可足;不害其身、未几藏、不厚亡。是终厥身而辱,殆所不能及,故能够悠长也。
臣真述曰:上德者与道同体,所谓三皇之时,不成得而称也。故曰:下德不德者,为道之用。所谓五帝之时,敬爱萌发,故曰:有德、仁、义、礼者,兼而行之,所谓三王之初,防患救乱之功兴矣。若[上物下心]而论之,将以理天下国度,以及于身,其揆一也。故曰:三皇五帝之与三王,盖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者也。是以道、德、仁、义、礼,王者当兼而用之,亦犹五材相资,阙一不成也。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臣真述曰:至柔者,谦善平静,所谓天然之气也;至坚者,刚烈活动,所谓有为之徒也。夫柔静刚动,弱必胜强,故曰:“驰骋天下之至坚。”若人君能以精微密妙之道,致有为之理,则无所不入。故曰:“无有入无间。”有为之事,亦所谓平静致理,有为兵马之事也。不言之教,欲其正身率下,则人从之不待其言也,故曰: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也,又经曰:“行不言之教”是也。然贤人之治,无以加因而乎!又道君叹其当代罕能行之,故曰:“天下希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