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东南天柱寻天书[第1页/共4页]
大禹紧了紧蔴鞋,勒了勒腰带,掖好了衣角。深吸一口气,运起了黄帝混元功。一个登云步,腾身而起,一步就纵起十丈多高。目光四下一扫,瞥见崖壁上有一个小石窝,刚好能踏进半个脚掌。因而敏捷地将右脚掌踏了出来。借上了劲,接着又纵起了第二步,又是十多丈高。瞅准了崖壁崛起的一块石棱落下了左脚。
三小我正在迟疑时,黄戈指着山坳里暴露的房舍说道:”那边有人家居住,我们无妨前去探听一下。“大禹大喜,说道:“有人家就好办了,俗话说,要知山中事,须问山里人。我们就去问一问山里人。”
这一纵,直把玄弓,黄戈二人看得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内心想道:“如何大禹的在湖心岛上住了一夜,轻功就有了这么大的停顿呢?立时高出了一大截。”他们二人那里晓得,明天夜里,正在他们熟睡的时候,大禹已经到月宫里游历了一回。
大禹对玄弓、黄戈二人说道:“我们先到“笋子尖”上去找一找,如果找不到,那我们见峰就登,见洞就钻,逢崖就攀,拉开大网,一处不拉,只要我们心诚,就不信就找不到天书。”
这一次大禹看准了笋子边上凸起的一块石头,左脚落上,再一借力,右脚早已纵起。如此如许,每次纵起以后,总能找到一个落脚点,借力后再次纵起,连续纵跃了十几二十次,终究登上了“笋子尖”。
大禹在上面又细心检察了一阵,还是一无所获,无法,只得下峰来。
大禹蹲在地上,细心地察看,青石上没有裂缝,也没有陈迹。大禹又在上面来回走了几趟,也不见蛛丝马迹。又用开山神斧的斧柄对着青石敲了几下,反响清脆实在,申明青石上面没有浮泛。大禹不觉绝望。
主峰叫天柱峰。因为陡如层塔,形状酷似一颗巨形竹笋,以是百姓们也管它叫“笋子尖”。笋子尖光滑峻峭,顶天登时没法攀登。
玄弓问大禹道:“公子,如何办?”大禹说道:“你们二人鄙人面等我,我先上去看看再说。黄戈问道:“公子有掌控吗?”大禹说道:“先让我尝尝再说。”
船在长江中又行了几日,前面到了一处很大渡口。向本地人一探听,说是从这里登岸便能够直奔东南天柱山。因而三小我把船栓在岸边一棵大树上,弃舟登岸,一边走一边问路,朝着东南天柱走去。
云梦泽,水连长江,南接洞庭湖。船又行了四,五日,方才到了长江。这一段恰是长江的中游,江水清澈,水流安稳,江面开阔。划子进入长江水道以后,逆流而下,跟着江水漂流,再也用不着人来撑船了。
因而运起黄帝混元功,吸一口气,使出一招“登云纵”。极力向上一纵。只感觉就像腾云架雾一样,身材径直向空中射去,把大禹本身都吓了一跳。
大禹登上峰顶,站稳脚步,低头看那“笋子尖”的顶上,是一块约两步宽三步长的一块平台,青色的岩石,平整如砥,没有缝儿,也没有洞,上面草木不生,连一颗小石子儿都没有,更不消说天书了。
抬头看那“笋子尖”,足有百丈之高,真像一颗雨后破土而出的大竹笋,上顶天,下登时,圆光光滑,连一点立脚着力的处所也没有,如果不是怀有绝顶的轻身工夫,别想攀上一步。
大禹想起明天夜里游月宫的事,也不晓得是作梦还是真事,想起了本身曾经在月宫里拾起一片桂花树叶,揣在怀里留作记念。因而伸手到怀里一摸,果然取出来一片桂花树叶。又想起曾经饮了嫦娥姐姐赠给的“轻身茶”。也不晓得是真是假,想要考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