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5)[第2页/共4页]
4. 英年早逝:贞观六年(632 年),张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过世,年仅三十九岁。李世民对他的离世感到哀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贞观十三年(639 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改封郯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侯君集因与李承乾暗害被杀。太宗李世民念其有大功于社稷,特赦其妻及一子以祭奠。侯君集的画像曾与长孙无忌等人一同图形于凌烟阁,但厥后李世民因不忍看到他的画像,不再登上凌烟阁。
文学方面:虞世南私家修纂的《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古类书之一。他的诗歌保存虽不算多,但表现了诗歌生长的隋唐之变。诗歌气势清爽雅正,意境美好,如《蝉》“居大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自喻,表达了本身的高贵风致。
3. 讨伐东突厥:
汗青上对程知节的评价较为正面,他英勇善战、虔诚朴重,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首要进献。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程知节的形象也常常被塑造为脾气豪放、重情重义的虎将。
2. 首要成绩: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与李密决斗。王世放逐进犯单雄信部,李密调派程知节及裴行俨声援。战役中,裴行俨中流矢坠马,程知节连斩数人,抱起裴行俨向后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材,程知节将槊折断,杀了追兵才逃脱。
5. 暮年出征与结局:
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唐朝初期,朝廷内部存在着各种政治权势的斗争。侯君集能够感遭到了本身在朝廷中的职位遭到了威胁,为了保护本身的好处和职位,挑选了谋反这条极度的门路。
1. 小我心态失衡:
1. 平生经历:
侯君集(?-643年)是唐朝初期的名将,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总的来讲,侯君集是唐朝初期一名有勇有谋、军功赫赫的将领,但他的脾气缺点和不当行动导致了终究的悲剧结局。他的经历也成为了唐朝汗青上的一个首要事件,为先人所研讨和深思。
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是豳(bīn)州三水人,为东汉司徒侯霸的先人,后燕散骑常侍侯龛的十世孙,北周骠骑大将军、肥城郡公侯植之孙,潞国太夫人窦娘子第五子。他少时以勇武自称,唐朝建立后插手秦王府,跟从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因功累迁左虞侯和车骑将军,爵封全椒县子。
太子李承乾的拉拢: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担忧本身被废,晓得侯君集心有痛恨,因而与其暗里来往运营。李承乾的半子贺兰楚石担负太子府千牛卫,多次带领侯君集进入东宫。侯君集感觉李承乾脆弱无能,以为如能扶助其即位,本身便可登上摄政宝座,因而便参与到李承乾的谋反打算中。
2. 内部环境的影响:
李世民继位后,张公谨升任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30 年),张公瑾上奏朝廷,以为能够讨伐东突厥,并列举六条来由,获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承认。
随后,兵部尚书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贞观四年(630 年),张公谨随李靖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漠北之地尽皆归属大唐。李世民大喜,封张公谨为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1. 暮年经历:
攻灭高昌: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阻断西域商路,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担负交河道行军大总管攻灭高昌。他批示唐军一起攻破高昌的多座城池,俘获麹智盛及其高昌国官吏,刻石记过后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