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1)[第3页/共4页]
倡导“民本”思惟:他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建议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
2. 首要军功:
10. 褒忠壮公段志玄
参与史乘编辑: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魏征迁为秘书监,开端参与朝政,并校定古籍。贞观十年(公元 636 年),魏征用时 8 年领编修撰完成《隋史》等史乘,他对各史“多所损益,务存简正”,使这些史乘获得“时称良史”的赞誉。
犯颜切谏:魏征以勇于直言进谏闻名于世。他平生向唐太宗陈谏二百多条,绝大多数都被太宗所接管。比如在泰山“封禅”一事上,他果断反对,以为当时国度还未完整稳定,搞封禅是劳民伤财之举,终究使唐太宗接管了他的建议。
高宗期间: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同年六月,太子李治继位,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对于他的进言,唐高宗每次都优先采取。
武德末年,李孝恭因被人告暗害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后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改封河间王。
2. 政治作为:
帮手李建成:魏征归唐后,被隐太子李建成归入麾下任太子洗马。他见秦王李世民功劳见长,劝说李建成应尽早稳固太子之位,并主动其他出运营策。比如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建功,采取招安政策崩溃刘黑闼的农夫叛逆兵,同时交友山东豪杰,强大了李建成的权势。
1. 出身背景:
魏徴(公元 580 年 - 643 年),简化字为“魏征”,字玄成,本籍巨鹿郡下曲阳县。他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家、思惟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1. 平生经历:
杜如晦出世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均在北周、隋朝为官,父亲杜吒为隋朝昌州长史。
在汗青评价方面,《旧唐书》高度赞美李孝恭,以为隋亡今后,群雄并起,唐太宗李世民安定了大部分权势,谋臣虎将也多在其麾下,很少有人能别的率军成建功劳,唯有李孝恭军功显着,申明显赫。《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幼年时沉着机灵,有见地宇量,是李唐王朝宗室后辈的代表人物。后代也有学者赞美他智勇无双,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绩。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位列第二。
李孝恭(公元591 年~公元640 年),陇西成纪人,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4. 离世及身后之事:
贞观三年仲春,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右仆射,仍掌管提拔官吏事件,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台阁轨制、礼乐典章都由杜如晦、房玄龄两人共同制定。房玄龄善谋,杜如晦擅于定夺,人称“房谋杜断”,唐朝谈及良相,首推房、杜二人。
4. 郑国文贞公魏徵
4. 首要进献:
1. 出身与暮年经历:
7. 鄂国公尉迟敬德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长孙无忌随李世民交战。李渊带领叛逆兵度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前去长春宫觐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
贞观三年十仲春,杜如晦病重去官。唐太宗李世民特许俸禄犒赏还是,多次派使者问候病情,名医好药不就义去府中。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愈发严峻,唐太宗派太子到其府邸亲临问候,又亲身前去看望,抚摩着他哽咽,赐下杂帛千段。为让杜如晦活着看到儿子拜授官职,李世民破格汲引其子杜构任尚舍奉御。但杜如晦终究还是在该年三月病逝,享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