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初唐四杰[第1页/共4页]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由长安主簿升为侍御史,但当时武则天在朝,他因多次上书讽刺,被人诬告入狱。在狱中,他写下《在狱咏蝉》,以抒悲忿。次年遇赦得释。
1. 诗歌:杨炯现存世诗 35 首,以五律居多,五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占 28 首,五绝 1 首,没有七言诗和歌行。其诗题材遍及,既有登临送别、歌颂征人远戍、神驰边关之情,也有写景纪行、酬答唱和之作。边塞诗颇受赞誉,代表作品有《参军行》《战城南》等,特别是《参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墨客”一句遍及传播,对后代边塞诗的创作具有较大影响。
王勃(公元650年—公元676年,有争议),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墨客。他出身儒学世家,是唐初文学家、思惟家、教诲家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其平生经历以下:
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他还创作了很多骚体文,如《释疾文》《五悲文》等,以及多篇骈文。他的骈文既有对六朝优良骈文的担当,也有本身的创新,在句型上矫捷多变,用典平实贴切、活泼形象。
1. 诗歌方面:善于五律和五绝,现存诗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诗歌重视韵律,正视对仗,用典精严,部分诗歌还应用了铺陈的伎俩以加强表示力,气势雄放壮阔。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等。
出狱后,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不久便愤然去官。
1. 幼年成名: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文笔流利,被时人赞为“神童”。九岁读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其着作弊端之处;十岁通读《六经》。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他写自荐信《上刘右相书》给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刘祥道奖饰他为奇才并上表保举。乾封元年(666年),王勃插手幽素科测验,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2. 文学成绩:
骆宾王多次插手科举测验,但宦途不顺。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成为道王李元庆的府属,但因耻于自炫才气,辞不受命。厥后担负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职,又因获咎权贵,被谪出长安城,参军西域,久戍边陲。
1. 平生经历:
肄业入仕:卢照邻出身王谢,自幼勤奋好学。他十几岁时,分开幽州赴江都拜笔墨学家曹宪为师,学习训诂音义之学以及《三苍》《尔雅》等。春秋稍大后,又北上洹水,向王义方学习经史。他博学多才,长于写文章。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邓王很正视他,常称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邓王藏书丰富,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他曾随邓王前后到过寿州、益州、襄州、兖州等地。
诗歌气势窜改:卢照邻的诗歌创作以“染疾”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处于顺境,作品抒写弘远情怀,歌颂抱负抱负,诗作题材丰富,有边塞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其边塞诗表达了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激烈欲望,豪情激昂慷慨;赠别诗一扫拜别时的哀伤,弥漫着昂扬风采;写景诗表示出主动入仕、跻身宦途的高亢热忱。这一期间,他的诗歌以五言律诗居多,说话清爽、绚丽。前期因久病不愈、处境困危,诗歌内容开端表示本身沉湎不偶、流落无据,诗歌境地幽寂,气势趋势悲惨、凄苦,多为古体、体。
在文学成绩方面:
3. 参与徐敬业起兵: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自主。这年玄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当时是徐敬业府属,被任命为艺文令,掌管文书秘密。他草拟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文中对武则天停止了狠恶的进犯,列举了她的罪行,写得极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