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三杰[第2页/共3页]
陈与义(1090 年—1139 年 1 月 1 日),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搬家洛阳,故为洛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墨客,也工于填词。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2. 文学成绩:
闭门觅句:他做诗用力极勤,常因诗思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偶然嗟叹累日,恶闻人声,老友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
诗话实际:着有《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的主张,与黄庭坚的诗歌实际一脉相通。
暮年肄业,师从曾巩:16 岁时,陈师道带着文章去拜访曾巩,遭到曾巩赏识,留他在门下读书。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取士,陈师道不觉得然,放弃了科举。元丰四年(1081 年),曾巩受命修本朝史,保举陈师道为属员,因他是布衣而未胜利。
陈师道(1052 年 - 1101 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他是北宋期间的墨客、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诗派的首要作家。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先容:
2. 文学成绩:
书法成绩:黄庭坚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善于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其书法作品气势奇特,笔划苍劲有力,布局松散,具有很高的艺术代价。传世书法作品首要有《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廉颇蔺相如传》《花气诗帖》等。
词作方面:陈与义存词虽仅十余首,但别具气势,豪宕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天然浑成。如《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半夜”,意境美好,感情深沉。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前期的首要墨客,元朝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但他在学习前人的根本上又有本身的创新,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高介有节:陈师道不攀附权贵,大臣傅尧俞想结识他并赠金,他正议论思惟观点,让傅尧俞心生畏敬不敢拿出黄金;在朝大臣章惇托秦观请安想保举他,他也拒不谒(yè)见。
团体而言,陈师道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首要职位,他的诗歌创作和诗话实际对后代产生了必然的影响。但他的诗词也存在内容狭小、词意晦涩等不敷之处。
出身官宦,家道中落:陈师道出身于官吏家庭,祖父陈洎(jì)官至三司盐铁副使,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已式微。
学习黄、杜,自成气势:陈师道最后学习黄庭坚的诗风,厥后发明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便努力于学杜。他的五七言律诗学杜较为胜利,如《除夜对酒赠少章》“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得志略不异”;《春怀示邻里》“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至今容有未着花”。
都城为官,卷入党争: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继位,由高太后在朝,偏向旧党,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1086 年)任《神宗实录》查验官,在此期间与苏轼干系密切,被视为旧党。厥后跟着政治局势的窜改,新旧党争更加狠恶,他也遭到了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