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皇后谏行[第1页/共2页]
待长孙皇后退下,殿内氛围才缓缓败坏下来。
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声应诺:“臣等遵旨。”
他略一沉吟,拱手说道:“陛下,那两册书臣曾大略翻阅一二,的确有别于坊间发蒙读物。
李世民和杜如晦见状,不由互换了一个眼神,心中暗笑:房相这诚恳模样,真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乡间人。
杜如晦却面不改色,沉声答道:“圣上,绛州停顿顺利。敬家铁匠已由精兵护送,旬内到达。臣暗里做主,将造纸印刷作坊的匠人也一并派往了绛州。至于杜家工匠,首批两百人将在旬日内解缆。”
房玄龄初闻此事,冲动得几近从席上站起,连连称道:“如此神器,真乃天佑大唐!”
敬川幼年,虽才学横溢,然其懒惰脾气若无指导,恐藏匿其才。
长孙皇后暴露淡淡笑意,站起家向李二与在坐臣子盈盈一礼,举止端庄而安闲:“陛下圣明,臣妾必极力以报。”
房杜二人结伴走入丽正殿,拱手见礼后顺次跪坐于御案下首。
他那日没亲眼瞥见敬川庄上的耕耘气象,此时神情大为震惊。
长孙皇后端坐如常,语气温和却带着不成置疑的果断:“陛下,臣妾所思所虑,岂止敬川一人?
杜如晦沉吟半晌,答道:“臣觉得,阎家兄弟可堪此任。然阎立德现掌表里营建,事件沉重,难以抽身。不若派其弟阎立本前去绛州,此人善营建、有才学,且对圣上忠心耿耿,定能不负所托。”
臣妾虽身为女流,但也愿为这千秋功业争上一份薄功。
李世民转而看向杜如晦,语气转为慎重:“克明,炼铁、造纸印刷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然此等大局,须有贤达主持。可有人选保举?”
李二听到此处,眸光一动,心中已有几分意动。
依臣鄙意,此子才情不俗,厥后续之作若持续前两册格式,恐怕真能对学风教养起到深远影响。”
李二眉头舒展,语气中异化着一丝无法:“观音婢,朕知你心系教养,但绛州事多且繁,你身为国母,岂能轻离长安?
长孙皇后向来不过问政事,本日竟开口驳斥杜如晦所荐之人,莫非是两口儿正在吵架?
他转头看向杜如晦,语气中略带一丝不肯定:“克明,敬川所作《三百千》与《语文·第一册》,你如何看?”
长孙皇后目光清澈,悄悄点头,温声应道:“妾身谨遵圣命,必不负陛下所托。”
房杜二人对视一眼,心中冷静感慨:皇后夙来不问政事,本日却三言两语化解僵局,且让圣上甘心放行,公然非同凡响。
他所作《三百千》《语文·第一册》,字里行间隐有教养纲领,臣妾猜想,此不过是开篇之举,另有未竟之功,需人指导催促。”
李二又转向杜如晦与房玄龄,神采间略显豁然:“既然如此,这绛州之行,需加派人手护送,万勿忽视。”
杜如晦心中一震,他虽未曾细究敬川所作,却也模糊感到此中很有分歧平常之处。
长孙皇后闻言微微点头,语气中多了一分诚心:“陛下,妾身恰是为此才力谏此行。
“妾身甘心为陛下分忧。”长孙温婉一笑,目光却透着坚固。
如果因为敬川那小子,你直言便是,何必绕如此大的弯子。”
但是,细观那些“铁证”,很多却显得决计为之,特别是所谓“纵兵行凶、屠尽山匪”的控告,更是空穴来风。
此言一出,长孙皇后竟罕见地开口反对:“妾身觉得不当。阎氏兄弟虽攻于营建,却不善教养。绛州新政初起,尤需一名能改正民风、教养百姓之人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