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重修官道,百利而无一害[第2页/共2页]
李世民踩上去,在上面跳了几下。
水泥板上只呈现一条极小的划痕,这下李世民信了,这水泥板确切比石头都硬。
“哈哈哈,魏大人的设法,好特别。”
谁能想到几件耕具,能增加粮食产量。
重修官道,说的轻松,钱从那里来,工匠从那里来。
水泥板纹丝不动,没有任何窜改。
李世民正欢畅,魏征俄然提出了一个题目。
大唐才鼎新了漕运,破钞了靠近两千万贯,本还充公返来,又要修路。
魏征一脸崇拜的看着李佑,如许优良的人才,放在小小的工部,太可惜了。
一艘船,能代替人力,鞭策漕运,改良大唐经济。
没想到却如此便宜,并且还能够持续利用十五年,这可太划算了。
李佑听了,忍不住笑出声。
在多的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这也太奇异了,竟然真的更石头一样,水只能浮于大要,没法渗入出来。”
李佑点点头,转头看向李世民。
“比往年提早了两个半月拿到最新的花色,被长安城中的朱紫一抢而空。信赖在场的人,就有他家的主顾。你们晓得成果是甚么吗?”
“不止如此,每年工部都要监修数次,破钞甚巨。儿臣以为,应当重修官道,包管朝廷,官员和军队的动静通报,晋升传输速率。”
“各位同僚,你们可知,漕运给大唐带来了甚么?”
而现在,李佑再次向他揭示,仅仅靠浅显的石灰石和黏土,直接处理困扰世人多年的困难。
李佑点点头,他是工部的人,这件事最好还是他提出来比较好。
不出太子所料,很多谏官立即出来制止。
太子李承乾用余光瞟了李佑一眼,嘴角微微翘起。
几人开端筹议,如何压服众臣。
在场的官员都看向李佑,这齐王如何回事,平时都不如何发言。
中间的人也纷繁点头,不晓得李佑到底想说甚么?
这时候,魏征如何能够走,就算有在要紧的事,也得推后。
李世民看太阳快落山了,筹办分开。
“父皇,水泥板已经做好。比来气候好,只需等两个时候,就干透了。”
统统事件,都喜好根据畴昔的经历,一旦有人出来,突破畴昔的做法,第一反应就是回绝。
一旦发言,必然惊天动。
大唐天下三百六十个州,一千五百多个郡县,交叉其间的官道,起码五千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