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第1页/共3页]
裴頲忙笑呵呵的谢了,又恭维了朱承明两句。朱承明俄然想起一事,道:“西京来信,说是有唐使受命前来,扣问该当怎生相待。提及来也是风趣,这个唐使名唤高超博,便是右领军卫大将军高尧义的一个庶子,也不知如何就得了唐国的官身,成了使者。裴少监觉得此事该如何做?”
乌胤度气呼呼的又坐了下来,一遍遍的持续高呼着:“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
太傅乌胤度嘴里阿谁“欺君罔上”的大相朱承明,现在正坐在王弟、鸿胪寺卿大封裔的府中喝茶,居于他下首的则是素有“渤海国第一才子”之称的紫绶大夫、文籍院少监、赐配金鱼袋裴頲。
乌胤度想了想,道:“老臣要问王上,大相朱承明欺君罔上,肆意国事,架空贤明,扰乱尊卑,王上知不晓得!”
这句话一出口,朱承明脸有得色,望着大封裔,浅笑不语。大封裔倒是心中一惊。渤海国共有三等爵位,建国公、建国子和建国男,但除了暮年随建国之主大祚荣的那些老臣得以册封以外,已经百年没有将爵位封赐给任何人,没想到王上竟然封给了朱承明,并且一封就是最高的建国公,莫非王上就不想想,如许一来,面前之人已经位极人臣,将来已是赏无再赏,封无可封了么?
“大鸿胪想好了么?朱某实在不知,这是功德,为何大鸿胪偏生要反对?由王而帝,招安天下,可与大唐分庭抗礼,今后不再受其节制,大氏一族,今后为皇族矣!”
高傲唐则天崇高天子圣历元年至今,渤海国立国已垂二百另三年。悠长的承平,让这座渤海国的都城显得格外繁华。颠末十多代渤海人的尽力修建,这座关外最大的都会已经构建得非常完美和庞大,不但占地广漠,超越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四京总和,人丁也达到了三十万,是为海东盛国第一城。
“大氏一门,二百年来深受大唐天子之恩泽,背唐而立的事情,是千万做不出来的。大相不要白搭心机了,这一点,恐怕就连王上也不能同意!”
朱承明道:“据高尧仁所言,乃是受命督办互市,也没甚么事。但毒手之处在于,高尧义已被圈禁在家,此人又是高尧义之子,想必然会晓得我们所谋之事。”
乌胤度愣了愣,终究起家,那近侍道:“王上说:‘教员竟有何事,便请明言,只是身材确切不适,就不见了。’”
“你!......”朱承明大怒,恨不得生吞了这个油盐不进的王弟,却还是忍了忍,转头向一旁的裴頲。
那近侍点了点,又进了玄天门,不久便出来,道:“王上说:‘大相秉政,乃国之轨制,一应军国事件,大相措置便可。教员若对朝廷政务有所指教,便拟折进谏。’”
裴頲想了想,道:“晓得便晓得,王上称帝一事将来也不会瞒人的,就算唐廷晓得了,以现在的天下局势,他们也无可何如。不若由裴某走一遭,以本国之名,见一见他也好,裴某也想探听一些中原的真假。”
朱承明压着火气叮咛道:“来人,太傅老了,心机有些胡涂,快送太傅回府!”身后神策军一拥而上,将太傅乌胤度架走。远处张望的一众官员都吓得作鸟兽散,唯恐避之不及。
龙泉府,上京。上京又称忽汗城,渤海建国初期是为关外忽汗州,当年睿宗天子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即在此处。
朱承明见大封裔仿佛态度有所和缓,心中一喜,道:“大鸿胪且去,朱某在此静候。”
两人并辔骑马,一起走一起谈笑,好不得意。对于这个投向本身的裴少监,大相朱承明是极其看重的,此人中过大唐朝廷的科举,是大唐在册的进士。回到渤海后获得重用,不但在渤海国事声望极高的文坛魁首,在大唐中原地区也是了不得的大墨客,结识的都是一时俊彦。同时,因其常常出使日本和新罗,在这两都城有非常交好的权贵好友,常有诗文唱和。如许一个重臣,代表着文臣的风向,说白了,就是要借助他宇内的名誉,有他帮忙本身,大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