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初一些数据[第1页/共1页]
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公斤。
再来讲身高,当代人的身高不比当代人低,普通来讲,刚颠末大乱的朝代能够略微低一些,因为物质前提差,营养跟不上,略微好转一些,身高也就上来了。
再者就是重量,开元通宝二铢四为一文钱,十文为1两,1斤=16两=500g,1两=10钱=240铢,后代出土品相杰出的开元钱,一文重4.25g,换算下来一贯钱(1000文)约莫4250g,约8.5市斤。(1斤=16两的度量,药房有很多用的。)
再说采办力,史载贞观四年,斗米四五钱。(《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录。)现在的大米均价2块摆布,换算一下贞观四年一文钱的采办力约为5块。当然另有咱这边是有个大抵印象,而不是会商学术题目,以是没有那么严格,能拼集用就行。\');T
在作品内里就假定身高相差无几。
起首来讲称呼,唐朝称呼“宰相”为“相公”,称呼“刺史”为“使君”(字面意义就是君王的使者,在当代有监控本地官员的职能)。奴婢称呼男主报酬“阿郎”,称少仆人“郎君”,称主母及蜜斯为“娘子”,称幼年者女性为“小娘子”(非欺侮性、调戏性称呼)。年父老称少年人“郎”或“郎君”。自称普通为“某”,指的指出的是这个“某”没有身份限定,不像清朝那样草民啊之类的,统统人都能称本身为“某”,上至丞相,下至老百姓,从称呼上来看,某种程度上唐朝还是比较开放的。
再一个启事就是从古至今,每次战役都伴跟着搏斗,像汗青上闻名的白起、杭州旬日、南京搏斗等等。很多优良基因渐渐丧失,也是导致当代人比当代人身高矮的一个启事。
接下来不得不提的是度量。《旧唐书》记录:凡衡量度量之制:度,以北方?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非常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采取十进制。有当代学者测量过,将100粒黑黍横排,实测24cm,即1尺=24cm。
在我的书内里,为了风俗读者的风俗,今后都以近代史的称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