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白荣升[第2页/共3页]
“设立吐蕃都护府这事,朕准了。”李隆基重重点头,冲太子李亨道:“太子,你说说,另有哪些事要做?”
这是唐朝利用得最多的体例,群臣齐声拥戴,大加同意。
在挑选坐镇吐蕃之人,不但仅要有才调,还要考虑到与大食作战一事。李昌国本就来到自安西都护府,与大食大战少不了他。
一听这话,杨国忠到嘴边的话只得咽了归去。
“吐蕃都护府设立,哥舒翰坐镇,主理军务,李白辅之,主理政务,如此极好。”李隆基眉头一挑,又道:“固然择人,倒是不敷。吐蕃该当如何管理,此事是眼下第一要务。若此事不定,吐蕃难以管理,你们都说说。”
李林甫不愧有雄才的歼臣,这番计算让民气服口服。
这是在考较太子,李亨不敢粗心,忙道:“臣启父皇,欲要为治,必先得人,抢先择人坐镇吐蕃都护府。”
“太子所言极是,李昌国他们就在吐蕃,对吐蕃的景象比我们熟谙,咨询他们的观点,再做定夺也不迟。”李隆基大为同意。
“陛下,此言极是,还请陛下明察。”杨国忠正愁没有籍口,听了这话,大觉有理,大声附和。
“国之兴焉,在于得人;国之亡焉,在于失人。太子,你大有长进了,深得治国之要。”李隆基对太子之言大是赞美,非常欣喜。
兵戈打的就是钱,唐朝要与大食大战,必必要有庞大的财力。
“丞相之言极其有理。但是,与大食一战所费极大,若能省些的话是最好。”李隆基同意李林甫,倒是为接下来的大战犯愁。
“陛下,杨钊之言不确。”李林甫大声反对,道:“吐蕃在时,大唐在河湟之地驻守十余万戍守吐蕃,所费何其多?一遇战事,从别处调兵,辎重运输,犒劳将士们,这所费不知凡几。在吐蕃推行郡县,固然所费很多,比起吐蕃生乱又是何其少?更可得吐蕃安宁,没有边患之实,以陛下之明,何不可郡县,废仆从?”
唐朝征服突厥后,并没有设立郡县,而是实施的分封。突厥地广,把突厥支解,分红很多部分,彼其间不能合流,唐朝分而治之。
李林甫有雄才,看得深远,这番分解入情入理,让人难以辩驳。
太子李亨一愣,较着没有想到,微一沉吟道:“父皇,儿臣觉得李白合适。”
李林甫又要驳斥,只听李隆基畅笑道:“呵呵。当初,朕赐金放还李白,就是要让他去历练,去其狂悖之行,现在呐,脑筋总算是开窍了,言谈举止跟换了小我似的。再者,其对政务多有独到之解,朕觉得,太子所言可取。吐蕃军务交给哥舒翰,政务交给李白。”
杨国忠与李林甫素不相能,此时哪会错过出风头的机遇,就要驳斥李林甫,只见李隆基微微点头,大为同意:“丞相老成谋国,实是可贵。”
唐朝之以是如此措置突厥,而不是采取郡县制,就在于北方大漠除了突厥另有其他的游牧民族,唐朝不肯直接出兵作战,那样的话,破钞太大。分封突厥,让突厥来抵挡,就划算多了。
李林甫真有买块豆腐撞死的打动,李白如何就失势了呢?还是李家的人好上位啊。
“陛下,李白虽有干才,却未做过官,如果出错,结果不堪假想。陛下要晓得,吐蕃新定,不容出错。”李林甫还是不断念。
吐蕃的景象与唐朝截然分歧,如果不能议出个施政纲领来,李白没法动手管理。如果不能管理吐蕃,吐蕃必定生乱,此事是眼下第一要务。
“哦。”李隆基眉头一挑,大感镇静,问道:“丞相何出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