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上)[第3页/共8页]
2三省六部
这些流外、视流外官都是胥吏正色者。这些人若颠末一定时候的考课或有功劳,能够升入初级的流内官。
亲王,正一品;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县公,从二品;侯,从三品;伯,正四品上;子,正五品上;男,从五品下。另有一个嗣王,是亲王之担当人,和郡王职位差未几。
给事中,从五品上,定员四人。给事中的权力很大,有1涂改圣旨的权力,2干与司法的权力,3六品以下官员的检查权。
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兄弟、李世民气腹、篡位主谋)
再造唐室的两位绝世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别离是汾阳郡王、临淮郡王
5道、州、县
真正意义上的谏官是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谏议大夫,定员四人,正五品上。补阙、拾遗均由武则天发明。摆布补阙,各两人,从七品上;摆布拾遗,各两人,从八品上。这些谏官,品级不高,却很首要,普通对廉洁有很高的要求。以谏官为门路,升职也比较快。
闻名的范阳节度使有张说;王晙;薛楚玉(薛仁贵之子);张守圭;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并称醉中八仙,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唐太宗之曾孙);河东裴氏的裴宽;粟特人安禄山;封常清;突厥人史思明;李怀仙;朱希彩(李怀仙部将、弑杀李怀仙自主);朱泚(李怀仙部将、众将弑杀朱希彩后奉其为主);朱滔(朱泚之弟);刘怦(朱滔部将,朱滔病逝以后,成为担当人);刘济(刘怦之子);朱克融(朱泚之孙,军中叛变赶走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张弘靖,奉其为主);李载义(宗室,幽州众将先生弑杀了朱克融、朱延嗣父子两任节度使,朝廷任命其为节度使);杨志诚(赶跑了李载义后自主);史元忠(杨志诚部将,众将赶跑了杨志诚后,奉其为主);陈行泰(史元忠部将,弑杀史元忠自主);张绛(弑杀陈行泰自主);张仲武(史元忠部将,弑杀张绛自主);张直方(张仲武之子,投降逆贼黄巢)等等。
莱国公杜如晦(李世民气腹、摆布手)
县以下有乡里构造。普通一百家构成一里,设里正一人。五里为一乡,设耆老一人。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凡以军功授勋者,首要按照其杀获仇敌的多少来评定其军功之大小,进而决定其勋转的授予。比方坚城苦战,功第一者,授勋三转。在两军对阵中,以少击多,杀获仇敌非常之四者,称为上获,授勋五转;杀敌非常之二者,称为中获,授勋四转;杀敌非常之一者,称为下获,授勋三转。自高宗今后,兵士建功授勋者动辄盈万。因为授勋太滥,所谓勋官,便成无用的空头支票了。
隋代及唐前期已有检校官。当时的检校官是在正式任命之前而暂期间理某职的意义。如贞观六年(公元623年)唐太宗以魏徵为检校侍中,那是叫他暂期间理侍中的职务,贞观七年才正式任命为侍中。自玄宗今后,因为使职、调派轨制的生长,检校官的含义就有所窜改了。当时各种使职,特别是诸道使府建功的将校,大多带中心台省的官衔,上自三公、仆射、尚书,下至郎中、员外郎、校书郎。这些官衔均称为检校官。他们并不在该部分任职,只是挂衔表示其职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罢了。比方杜甫,世称杜工部,实在他并未在工部担负过任何官职,只是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里当参谋时曾经挂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另有带御史台职称的,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等,这类称为宪官。如元稹有一首诗,题为《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十韵》,马逢并不是御史台官员,侍御史只是他所带的宪官称呼,实在他是东川节度使下的一个幕职。别的,有的节度使还带“同平章事”的头衔,则称为“使相”,实在也是不问宰相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