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第1页/共6页]
当时天下远未安定,另有很多的大仗恶仗要打。在军权方面,唐高祖更新任的还是本身的儿子。大儿子李建成固然才气不凡1,但毕竟已立为太子,不再合适分开都城在外带兵;三儿子李元霸早夭;老四李元吉年纪太轻、且有些纨绔后辈风俗,更首要的是领兵经历太少,很难当即担负大任。以是,此时交战的重担和建功机遇不免就落到李世民的身上。薛举发兵进犯泾州之时,李世民理所当然地带兵出征。
象唐高祖把裴寂放在刘文静之上的做法,作为臣子是应当了解的:抛开裴寂有功不说,即便裴寂无功,也有需求把他放在“二把手”的位置上,因为如许做对“一把手”最安然。当臣子的都需求从心机上完整接管,除非是你不想在这里干了。更何况,裴寂不是没有功绩的,裴寂大要上看来做得未几(史乘上提及的就更少),那是因为他的很多功劳都归到唐高祖的身上了,并且裴寂统统的功绩唐高祖都心中稀有。
征讨薛举的战役,是唐朝的建国后的第一战。谁也没有想到,这第一战竟然是唐军的一场大败,差点关中都不保,真是大不吉利!对于这场战役失利的启事,史乘的记录是,李世民到了火线以后挖深沟、筑高垒,不急于与敌手交兵。但李世民在等候战机的过程中病了,只好拜托刘文静代为批示。李世民奉告刘文静“不要等闲出战”,但刘文静贪功心切,还是听了将军殷开山的话,主动出战而导致大败。这一战唐军丧失惨痛,血流成河。薛举乃至筹算乘胜追击进逼长安,颠覆唐朝。俄然得了沉痾,才撤兵了。
刘文静和裴寂实在早就了解,刘文静做晋阳令的时候,裴寂是隋朝晋阳行宫的宫监,两小我糊口在同一座小城并且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来二去地就交上了朋友。一天早晨,二人谈天说地到很晚。裴寂远了望着城上的烽火,仰天长叹一声说:“我职位卑贱,家里又穷,在这兵荒马乱之世,何时才气出头啊?”刘文静笑着说:“世道本来窜改无常,你的环境不敷为怪。再说了,你我二人有如许的友情,一起相处得痛快,还考虑那些干甚么?”当夜抵足而眠。厥后,二人都鼓动李渊起兵,并且从李渊起兵到打击长安的过程中,两小我的干系仍然保持得不错,一个是唐高祖的左膀,一个是唐高祖的右臂,同舟共济帮手唐军挺进关中。
这一次出征,李世民接收前一战得胜的经验,养精蓄锐,坚壁不战,先与敌军对峙六十多天,把仇敌的粮食耗损殆尽。因而敌军将士开端高低离心,意志涣散,乃至开端有一些部将接踵率部投降。李世民一见战机成熟,当即展开进犯,薛仁杲有力应战,军队四散崩溃。十一月,敌手薛仁杲见局势已去,被迫出城投降。唐军俘获敌兵万余人,男女百姓五万余口,薛仁杲被押至长安,唐高祖令斩首示众。
在朝廷对刘文静停止削职削封的措置时,裴寂是甚么态度,说了甚么做了甚么,史乘未见记录。但能够想像,他应当是欢畅的。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刘文静最愁闷的一段日子了,目睹得裴寂仍然意得志满,而本身却窝囊得做寓公,心中的不平更是与日俱增。幸亏李世民的职位没有受影响,武德元年的中秋前后,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gao)继立(老天爷及时要了薛举的命,给了唐王朝喘气的机遇)。李世民再次率军,征讨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刘文静也得以第二次随军出征,获得了一次东山复兴的机遇。
雄师解缆不久,作为宰相之一的内史令窦威归天了,加上李世民和刘文静两个宰相级的人物又不在朝中。唐高祖因而任命窦抗兼任纳言(窦抗和刚死去的窦威一样,都是唐高祖的“堂大舅哥”),黄门侍郎陈叔达也晋升为纳言,做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