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回 屈突通递送假遗诏,慕容遐急传真檄文[第2页/共3页]
杨谅道:“看这手札确是我父皇笔迹,本王若去了,担忧皇兄侵犯,本王若不去,乃是抗旨不尊,如何是好?”
说着,皇甫诞从身上取出一份檄文,“造反檄文都写好了,以讨伐杨素为名,进京除奸党。”
皇后萧珺死力反对削藩,隋炀帝也一口承诺毫不侵犯杨谅。但是萧皇后走后,隋炀帝还是我行我素,向越国公杨素万全求计。
“服从。”
屈突通放心出使,但皇后萧珺在宫里越想越担忧,便让小寺人去请大臣张衡。张衡是隋炀帝多年的官邸亲信,对大隋忠心耿耿,又扶保隋炀帝即位有功,已被隋炀帝汲引为御史大夫,得了皇后懿旨,张衡仓促来到宫中,拜见萧皇后。
当天早晨,汉王府灯火透明,汉王杨谅麾下众文武官员在王府齐聚,摆列中军帅堂两侧,汉王杨谅端坐皋比帅椅,对世人言道:“现在杨广捏造遗诏,命我回京;而皇后送来密信,劝我原地不动,事关本王身家性命,是去是留,诸位尽可说来。”
右参军名叫王頍(kui)也建言道:“既然有诈,殿下万不成回京。”
皇甫诞道:“犬子皇甫无逸,请将军带回京师,值此托福,感激不尽!”
动手在先欲为强,只待京师空遭殃。
二人大喜,萧珺草拟懿旨,只写了八个字:“皇后赐壶,不必返还。”萧珺道:“这道懿旨随此壶一同送往并州,你务必遴选得力之人亲往。”
汉王杨谅问道:“本王出兵不能出知名之师,还需定个由头。”
“哦?”杨谅心中迷惑,速命传旨之人来见,上来之人,身高七尺开外,年纪二十来岁,面色白净,眉清目秀,鼻正唇薄,很有俊仪,身着细甲,腰挎宝剑,此人恰是慕容三藏之子慕容遐。拜见了汉王,杨谅问道:“皇后有何懿旨?”
“那朝廷钦差现在那边?”
杨谅连得两道圣旨,心境繁乱,举棋不定,只得让慕容遐也回驿馆安息,择日而定。
二人含泪伸谢,慕容遐拜别皇甫诞,带着几个部属,仓促分开驿馆,带着十岁的皇甫无逸,快马返回京师。这才是:
屈突通一看杨谅承诺的痛快,便未曾多想,告别拜别。
左参军裴文安道:“回京是自投坎阱,毫不成行。原地不动,杨广必定生疑,迟早反目,不如先动手为强,造反杀到长安。”
杨素说道:“陛下就说是先帝遗诏,请汉王回京辅政,借着先帝的面子,汉王不敢不来。”
这话一说,到提示了汉王杨谅,再看遗诏,并没有“敕”字,屈突通也未带来半块兵符。杨谅恍然大悟,言道:“乃是杨广诓诈之计!”
越国公杨素安排人摹拟了隋文帝杨坚的笔迹,造了一封假遗诏,命将军屈突通为使节,送往并州。挑选屈突通前去,也是杨素一心考虑过的,因为屈突通为人中正,既不参与党争,也没卷进宫斗,做人一贯光亮磊落,汉王杨谅就算思疑三十小我,也猜不到屈突通身上。以是屈突通此去并州,此中诡计狡计也并不知情,便放心上路,赶往并州。
慕容遐把木盒端上,杨谅翻开木盒,见绸布包裹之下,竟是一把茶壶。拜在桌案之上,茶壶上窄下宽,非常稳妥。又见盒内另有字条一张,上写“皇后赐壶,不必返还。”
皇甫诞冲着门外叫道:“我儿无逸,出去发言。”
天子使节屈突通到了并州总管府,,拜见了汉王杨谅,呈上隋文帝杨坚的遗诏,对杨谅言道:“先帝遗诏,太子即位,汉王辅政,兄弟合作,相得益彰,请汉王殿下早日归朝,帮手政事,还望殿下早日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