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1页/共3页]
礼赞官一声“礼毕”后,新皇赵光义手持金册,南面而立,百官再次下拜,山呼万岁。
瞻默碑文事毕,赵光义略事歇息,然后移驾前去乾元殿,接管百官朝贺。一众文臣武将则已早一步到达,分东西两班肃立于大殿两侧,恭候新皇驾临。位列文班最前、领衔的是宰相――侍中赵普。他正闭目养神,仍旧一副古井不波的神态,让那些等着看他慌神、出丑的敌对官僚们略感绝望,心中皆暗道:且看你能装到甚么时候,等陛下即位后,你等着被一撸到底吧。位列武班最前、领衔的是枢密使曹彬,他也是一副神态自如、岿然不动的姿势,固然贰内心极不平静,总有一种模糊的不安,总感觉现在仿佛正有千百双挖苦的眼睛在讽刺他的脆弱、叛变,又有千百双手在背后狠狠地戳他脊梁骨,但他毕竟保持着大要的淡定。偶尔,曹彬亦会悄悄地瞟昭穆而立的赵普两眼,但后者仿佛始终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让他揣摩不透。
只听殿外俄然传来礼赞官的高唱声――“陛下驾临,于乾元殿受朝,与民更始”。赵光义手握宝剑,迈着沉稳的法度,在十数名内侍的陪伺下,踏入了乾元殿正殿。昂首望望视野火线、觊觎已久的御座,赵光义不由略有冲动之情,手臂亦微不成察地轻颤起来,因而他立马运劲握紧剑柄,以暗力节制住了略有失控的肢体。定定神,赵光义从昂首、毫不敢与他对视的文武朝臣中间,持续一步一步的走向御座,他走得极迟缓,每一步都走得很沉稳,亦如这些年来,他为了爬上这镇静位,所走过的每一步一样,其中滋味,只要他本身方知。只是分歧于以往的是:在后周时,作为殿前都虞侯,他只能站在这大殿外等待;策划了陈桥兵变、周宋易代后,他被乃兄任命为开封府尹,得以厕身于大殿当中;后又被追封为晋王,并加授为中书令(右相),别赐门戟,跻身于大殿最火线,班列尤在门下侍中(左相)赵普之前;明天,他终究迈出了最首要的一步,登上九五,富丽回身,南面而立,再也不消北拜于人。
待赵光义端坐于御座,满殿廷臣乃纷繁下跪,三呼万岁。待百官施礼结束,赵光义微抬双手,虚扶一下,道:“众卿平身”。“谢陛下”,众文武齐声应诺道。坐着软硬适中的龙椅,摩挲着御座扶栏上的纹理,本觉得本身会冲动莫名的赵光义,却发明本身并不如本身设想的那么镇静,跟着面前皇冠上垂着的九串旒纩的摆布来回摆动,他被带入了一幕幕回想当中:
奉天殿礼毕,赵光义在文武百官们的伴随下,前去万岁殿旁寝殿,跪读赵匡胤明言留给后嗣君主的誓碑,该碑立于密室当中,高七尺,阔四尺,以销金黄幔掩蔽,除嗣位之君外,任何人不得窥看。以是,文武百官皆止步于密室门外,远远跪立。赵光义手持密匙,在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的奉侍下,走到密室门前,由小黄门接过密匙开启封门,再将密钥交返赵光义。然后,小黄门恭立门外,赵光义单独一人走入密室,跪于碑前,瞻默诵讫铭记于石碑上的三行誓词。
“陛下郊祭六合已毕,兹于奉天殿前,告慰先圣。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礼赞官高唱道。侍仪司早已将表案备好。案台北面,肃立着的是捧表官、宣表官、展表官,以及手持金瓜斧钺的仪卫十二名;表案南面,肃立着的是御史、礼赞官,以及手持金瓜斧钺的仪卫十二名。
“万岁万岁千万岁”,山呼之声响彻大殿。“皇兄,朕定会光复燕云旧地,向你证明,朕才是天命地点,是大宋最合适的担当者”,赵光义悄悄誓道。与此同时,开封东南百里开外的荒道上,赵德芳、种师成一行,正在急驰南下,赵德芳从马背上回望一眼东京汴梁,亦在心中悄悄誓道:“父皇,儿臣定会为你讨回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