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鲜有知命[第1页/共3页]
姚继同心领神会,说道:“这事既然官府都定下来了,木已成舟,我们姚家必须迁出一房人去南京。那就遵循大伯的安排分炊吧,我和妙仪去南京开药铺,那边迁畴昔了百万人丁,买卖应当不会差。大伯放心,我们会过的好好的。”
百和堂的牌匾是道衍禅师亲手写的,不过他是洪武帝亲身考校过的高僧,受命在天界寺参与《元史》的编写,姚继同在道衍身边奉侍学习,以是百和堂实际上归姚妙仪一人打理。
姚家两房人家和平分产分炊,依依惜别,倒是出嫁的姑太太狠狠闹了几场,只是这一次姚大伯咬紧牙关,果断不让步,高姚氏见讨不了涓滴便宜,渐渐就消停了。
“再说了,这四周住的大多都是浅显工匠人家,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普通都先扛着,谁会动不动就看大夫抓药呢。”
开门停业的第四天,一向比及了中午,竟然一个客人都没有。老仆阿福在门口打打盹,宋秀儿站在柜台后,左手托腮,右手有一下,没一下的拨弄着算盘珠子。
姚妙仪看了姚继同一眼,从名义上,姚继同是她哥哥,家中事情要由他出面做决定。
天界寺在编撰《元史》,主持编写的两位总裁是江南文坛魁首、翰林院学士宋濂和王祎。洪武帝是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有能者居之,并不在乎出身,编者除了翰林院的学士外,另有很多和尚羽士,以是赐给的点心也荤素不忌。
宋秀儿说道:“店里归正没甚么客人,南京繁华,她四周逛一逛,偶然候是去天界寺找道衍禅师和姚继同说说话,偶然候是——”
一个月后,夏季垂垂收敛,有了初秋的风凉,“百和堂”药铺就在南京北城聚宝门大街东边的织锦二坊开张了。
姚大哥不善言辞,当即拿出了三百两银子和十贯钱给了姚继同和姚妙仪。
本来如此!
店里急缺人手,姚妙仪便要阿福在金陵街头巷尾贴了招人的启事,寻几个会打理药材的杂役和店里坐诊的大夫。
姚大嫂取出帕子擦泪说道:“好,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去了南京以后,常常捎信返来。我和你大哥若得空,就去衙门请了路引去看你们。”
天下初定,洪武帝为制止特工逃兵收支,对户籍路引办理的非常严格,限定百姓出行。
有姚妙仪最喜好的酥油泡螺,也有阿福爱吃皴壳猪肉馅饼、宋秀儿爱吃内造的窝丝糖,细细白白的糖丝卷在一起,就像蚕茧似的一团团,入口即化,分外甜美。
这些年不幸姑太太孀妇赋闲,我们补助给你的,前前后后加在一起,绝对超越这个数量了啊!姚大嫂不忿,想要辩论,被丈夫暗中拉了拉手,只得强忍住不说。
铺子和院子一共破钞五百两,几近掏空了姚妙仪的家底。
姚大伯握着拐杖的手狠恶颤抖起来了,斑白的山羊胡子也跟着一抖一抖的,“道衍,我们姚家在宋朝末年,从汴京迁到姑苏,今后落地生根,祖宗好几辈的祖坟都在这里,如何能够说迁走就迁走呢?我是被逼的没有体例了,就想到分炊,要你们二房的继同和妙仪迁到南京去,我们大房留在姑苏守着祖坟和祖业。”
北城聚宝门大街东边的街坊几近都是处置织布、绣花、裁衣等和纺织有关的匠户,以是称呼从北到南称为织锦一坊、织锦二坊、织锦三坊。
百和堂只要姚妙仪从姚家带来的宋秀儿,另有阿福这两个旧仆。老仆人阿福卖力赶车、看门、洒扫;宋秀儿服侍姚妙仪起居,并算账等杂物。另有一个明教密党充当杂役,在院子里翻晒药材。
这些日子我帮衬着探听父亲的昔日幕僚周奎另有叛变明教的郭阳天,对店里的买卖并不上心。百和堂这个幌子如果一向暗澹运营而不开张,反而轻易暴露马脚令人起疑,得做些甚么,让店里的买卖有些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