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自古以来王朝兴衰的源头之一[第2页/共2页]
朱高煜这话一出,朱元璋本能的挺直了腰杆。
“说到底,哪怕到了咱大明,毕竟还是没能处理这恶疾。”
可这类题目,会是这等不及弱冠的孩子能看到、发明的?
一顿宾主尽欢的午餐过后,三人缓缓起家,再次回到了之前的正堂。
“有!”
老朱也不墨迹,坐稳以后忙问道:
朱高煜重新换上了一壶茶,给二人各自倒上了一杯,这才坐在本身位子上。
“大明现在看似闭幕了元末乱世,百废待兴统统欣欣茂发,可实际上,题目还是挺多的。”
特别是饭前,朱高煜信誓旦旦的说,大明鼎祚最多三百年,这话可谓是石破天惊。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船长的才气的!
他很想晓得,到底是甚么样的大题目,竟然连天子都能感遭到毒手的?
“因为,文人见多识广,与那黔黎百姓早已不是一类人。”
“自古以来,读书人于朝廷而言那是又爱又恨。”
可当朱元璋招募那些文人效力之时,仍旧被人嫌弃。
“但终究的成果呢?”
此番说话,朱高煜谈的话题有些晦涩,对于朱棣来讲,听起来有些吃力。
而恰好这些读书人常常自夸正宗,是国之柱石,口口声声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
“历代读书人在不应期间都画下了稠密的篇章。”
确切如此,纵观中原这么多皇朝,就没有一家不在这上面操心机的。
“那隋炀帝当然横征暴敛断送了大隋的大好江山,可那科举轨制,倒是千年可贵的善政!”
仅仅是因为,他朱元璋乃是农户、乞儿出身,连断文识字都是前面才学的。
又喝了口茶,清算了一下思路后,朱高煜才缓缓的续上了之前的说话。
这话说的对,但也不对。
可实际上,全部耳朵倒是竖了起来,力求不放过之言半语,因为他也非常猎奇这个,想听听自家儿子的高见。
“历数过往朝代,霸秦强汉、盛唐富宋,终究都走向了式微。”
“朱小哥,不知你饭前所说的大明鼎祚短则二百,长也不过三百年,究竟有何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