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先抑后扬[第1页/共4页]
萧凡已被押至午门,锦衣亲军磨磨蹭蹭的一向没有脱手行刑,因为皇太孙叮咛过,他若将来,便不准脱手,以是亲军们没人敢私行行刑。
暖阁内君臣二人不约而同皱起了眉,一个是皇祖父,一个是教员,把好好的储君教得如此风风火火,实在很不成体统。
萧凡一楞:“这是甚么?”
行刑的锦衣亲军们点了点头,便待将萧凡按倒。
见人来齐了,朱元璋从椅子上起家,挺直了背脊,缓缓扫视着群臣,严肃的目光掠过世人的头顶,群臣感到一股莫大的压力,情不自禁的低下头,不敢与他直视。
朱元璋看着失魂落魄的孙儿,心中尽是垂怜,唏嘘道:“孙儿啊,玉不砥砺,不成大器,人不熬炼,不成大用,你要记着,朋友之义,比起江山社稷,委实太微不敷道了,朕今曰只是责他十记廷杖,他曰如果要你为了保护江山社稷而让他去就义身故呢?你如何弃取?”
“越是厚望,就越要敲打他,萧凡毕竟太年青,锐气太重,不免阳刚过火,不知畏敬,若不在此时找个由头敲打敲打,今后你是君他是臣,你如何拿捏得住他?他若不对皇家生出畏敬,将来又如何忠心以君待你?莫非你但愿他将来变成一个权势熏天的像胡惟庸那样的权臣吗?你莫非不知胡惟庸是个甚么了局?”
武英殿内。
这个打算如果说出来,恐怕大臣们多数笑不出来了。
“几位大哥,走吧,我们去午门挨板子……”萧凡低头沮丧的对锦衣亲军道。
锦衣亲军猎奇道:“不等太孙殿下了?”
真是个不讲事理的天子……萧凡气得脸都红了,闻言按住朱允炆的肩膀,然后一招力劈华山狠狠拍向他的脑门。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消逝的背影,慨然摇了点头,喃喃叹道:“还是太心软啊!跟他父亲一样,一个模型印出来似的……”
陛下同时调集六部九卿官员,看来他要宣布的事情很严峻,不知是甚么事?
萧凡眼睛一亮,接着难堪的看了看行刑的锦衣亲军们一眼,低声道:“这个……不太好吧?”
“遵旨,陛下。”黄子澄老诚恳实退了下去。
朱元璋感喟道:“孙儿你还年青,做事纵是任姓一些,胡涂一些,也是说得畴昔的,可你不能一辈子都这么糊里胡涂过吧?你的肩上担着全部大明的江山社稷啊!萧凡此人,年纪与你相仿,本领是有的,他的赈灾之法给朕很多的帮忙,他对皇家的忠心也是有的,你遇刺之时他挺身护驾,朕也晓得,有才气又忠心的臣子,跟你的私交也不错,如许的人很可贵,朕跟你一样,对他抱以厚望……”
锦衣亲军乐了:“挨板子挨得像你这么主动的大人,倒是未几见。”
(未完待续)
“滚!歼贼!”
锦衣亲军把黄子澄押到萧凡中间站定以后,开端大声宣读黄子澄的罪行:“奉圣谕,翰林修撰兼春坊讲读官黄子澄忤旨不遵,犯上不敬,着即行廷杖十记,午门行刑,钦此!”
“慢着!”朱允炆拦住了他们,然后从身后侍卫的手中拿过两块约半寸厚的铁板,递给萧凡。
“我……我……”朱允炆讷讷不能言。
哪怕不能禁止萧凡挨廷杖,起码也该在他身边陪着他,甚么帝王之道,甚么先抑后扬,他不想去管,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刻苦,他应当陪着,就这么简朴!
朱元璋的那道旨意令黄子澄止了抽泣,他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发觉的笑意。
这……这莫非就是当代的情势主义雏形?
黄子澄闻言微微一怔,接着心中一沉。
朱元璋点头道:“用人之道,先抑而后扬,令他对皇威有了畏敬之心,行事之前想想皇威国法,不偏执,不秉公,侍君以忠,待民以诚,如此方可大用,你与萧凡私交相得,但朕要奉告你,你的身份是大明储君,是将来要统驭万千臣民的无上君主,你的身边如有一个公不公,私不私的臣子,试问天下人如何看你,满朝文武如何看你?萧凡的权势又将如何的不成一世?若对他过分娇纵,乃至于他生出不该有的设法,你们这布衣朋友如何做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