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明铁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六章 国王特使[第1页/共2页]

围城以后,皇太极派使者上山收回最后通牒,要求仁祖投降,对本身伏地请罪,行三跪九叩之礼。几近一夜之间,李氏政权就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叩拜施礼以后,崔鸣吉一行向仁祖告别,从南门下山,乘船去了江华岛。

仁祖又说:“只要能摈除鞑虏,解南汉山城之围,不管对方提出甚么前提,都能够考虑。崔判书此去,就全权代表寡人,一概事件,能够先承诺,后禀报,寡人过后追认便是。”

皇太极的雄师此时已经到达了汉城府境内,乘临津江结冰之际渡江攻占汉城,汇合各部包抄南汉山城,砍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固然连续达到,自发地建议进犯,但都被清军一一击败,朝鲜君臣只要坐困孤城。

“就请崔判书辛苦一趟,前去铁山,说动这支明国军队出兵。”

仁祖点点头:“准了。”

仁祖动容道:“真有此事,可否失实?”

仁祖有些头疼,大臣们分为战与和两派,泾渭清楚,没法调和,他也不好表态支撑任何一方。打,一定打得过,鞑子雄师长驱直入、挡者披靡,已经说了然两边兵力上的庞大差异;媾和,也非他所愿,向一个蛮夷政权屈就,既让本身感到屈辱,又会落空大部分臣民的推戴。

议当局(相称于明朝内阁)的两个大佬都保持了分歧,其他人天然也纷繁出言拥戴,除了崔鸣吉等部分主和派大臣,几近统统人都附和这个建议。

仁祖见大臣们的定见比较同一,便开口说:“那就这么办。派出一名重臣,作为寡人的特使,从江华岛解缆,走海路前去铁山搬救兵。”清军主力已经直扑汉城,从陆路去铁山已经走不通,只能走海路。

仁祖送走崔鸣吉以后,返回北门,居高临下俯视,只见山下的清军黑压压一片,营帐连缀不断,旗号铺天盖地,劈面的望月峰还升起了巨大的白旗,上书招降二字,不由长叹一声:“莫非国运就要在寡人手中就义?”

李元翼没有理睬他,遵循本身的思路持续说:“臣前日预览了一份黄海道海州呈上来的奏折,还没来得及给大王批阅,这奏折的内容与朝堂之上会商的事有密切干系。如果大王准予,臣想把奏折的内容公布出来。”

李元翼仿佛在思虑着甚么事情,对仁祖的点名呼喊竟然没有闻声,还是在旁人的提示下才反应过来。他一边思考一边站出来,考虑着答复:“大王,眼下勤王雄师尚未集结,与鞑子决一死战为时髦早;但就此屈就,也非上策――从丁卯年的条目就能看出,对方狼子野心,企图把我国变成他们的附庸,敲脂吸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媾和这条路……”

在百官猜疑的谛视下,李元翼也没有命人去取奏折,直接背了出来。他几次翻阅了这份奏折,已经倒背如流。

仁祖担忧地说:“他们是上国来的天兵,如何会从命寡人的调遣?”

话音一落,百官哗然。伤敌五千,斩首三千是甚么观点?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算起,朝鲜军队与清军对阵全数的斩获加起来,杀仇敌数也不如这一次多。如果朝鲜军队有如许的战役力,还谈甚么媾和,直接能够把皇太极打得他妈都不熟谙了。

李元翼和这个帮手一贯定见分歧,但此次可贵地附和金尚宪的定见:“说的不错,大王能够承诺赐与必然好处,让这支明国军队从铁山解缆,与勤王雄师共同夹攻鞑子,以消弭南汉山的威胁。”

李元翼阐发道:“臣觉得,详细的数字能够有夸大其词之处,但打了败仗应当不会有假,一个小小的郡守,还没有这么大的胆量欺君。”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