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第2页/共2页]
崇祯脑补了一下在朝会上让群臣无话可说的场面,心中对劲,那将是本身即位以来最痛快的刹时。他感概道:“幸亏朕召你入京,劈面把话说明白,不然谁来给朕出运营策?你一个千户,又没有上奏的资格,有甚么好点子,也传不到朕的耳里。”
陈雨解释道:“陛下,潘达等人焚毁粮仓被抄家灭族是罪有应得,而惠世扬也并非没有罪名。只要咬定禁海是祖制,惠世扬是潘达之流的幕后教唆者,按照‘私行出海以通倭论处’的端方,直接打入大牢。至于证据也轻易,潘达和王洪就是人证,为了减轻罪恶,只要略微表示,他们必定会攀咬惠世扬,不怕惠世扬抵赖狡赖。”
“至于惠世扬……”崇祯沉吟半晌,对陈雨说道,“不管是出海还是天津卫粮仓之事,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参与此中,即便朕承诺你,也不能以潘达等人犯下的这些罪名给他定罪。毕竟是朝廷重臣,没有合适的来由,不能等闲去动他。”
“罚银?”崇祯心中一动。
对于品德制高点这个新奇的说法,崇祯固然是第一次传闻,但从字面意义很轻易了解。文官们不就是通过抢占品德制高点,对天子的政策指手画脚,乃至反对吗?上至万积年间的立储之争,下至矿税和商税之争,就是此中的典范。
在批阅陈应元的奏折时,固然也看到了“罚银”之类的字眼,但是崇祯先入为主的把这个看作海上商税的代名词,不过是换个说法罢了,也就没深切去想。现在颠末陈雨的提示,他觉悟过来:对啊,海禁是祖制,也是大明的根基国策,穆宗固然长久开放了福建月港,但是其他处所仍然没有解禁。既然没有开放海贸,也就不存在收税以及与民争利的争辩,朕对你们这些违背祖制、国策的犯警之徒停止惩罚,如何了?
崇祯坐回龙椅,提笔拟下一道旨意,然后唤刚正化出去,交代道:“持朕旨意返回天津卫,将兵备道潘达、总兵王洪押入都城问审,同时将二人产业全数抄没充公、男丁放逐,女眷为婢,由教坊司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