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二章 归国[第3页/共3页]
水兵舰队购粮顺利,现在已经运载了三批公三十万担粮食返来,这只是安南南北朝以及占城等地的粮食,另有暹罗真腊等地在渐渐打仗运输,这批粮食,能够极大弥补海内粮食的不敷。
当然,这些人中也不乏有才之人,只是他们大部分比较痴钝,没有发觉到客岁的窜改,稳稳铛铛的考了个秀才后便没有插手天启元年的秋闱,乃至于赶不上本年上半年的宦海大变,没有混到个一官半职。
内阁有题目,多数督府那边也还算不错,蒙古消停了很多,窝在归化城那边不转动,传闻是在窝里斗。这让边镇的撤消非常的顺利,没有了内奸之下,孙承宗也不消顾忌那么多了,在骠骑军一万铁骑之下,边镇几近毫无反对之力,纷繁解甲归田,精选精干,编练成城防军。
并且,有了外洋的粮食支撑后,朱由校也不怕对南边大动兵戈了。不测碍于粮食的需求而畏首畏尾,现在却大可不必如此,哪怕闹个天翻地覆他也不在乎。
他本觉得前次南直隶平叛后,骆思恭将锦衣卫洗濯了一遍,会有所好转呢,成果到头来还是如许,处所锦衣卫几近被腐蚀洁净,乃至于现在一丁点有效的动静都没有。
好吧,学。祭酒再次捏住了鼻子。
哦,是现在次辅徐光启写的书,讲的是农业的,好吧,这个答案让祭酒勉强捏着鼻子忍耐下去了。但是,天工开物是甚么鬼,上面写的是甚么东西,全都是些小民用的,打铁织布的技术,这个也要学?
但是接下来的就差点让祭酒鼻子都气歪了,农政全书是甚么东西?
有了这批粮食,以及此后源源不断的弥补,北方的贫乏粮食的局面终究能够获得有效的减缓,打消农业税以后最大的弊端也获得体味决。大明一年下来,三四百万两的农业税底子不放在朱由校的眼里,真正让他看重的,还是这成熟的漕粮征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