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年少轻狂多仗剑 第十六章 募捐拍卖(二)[第1页/共3页]
“本轮拍卖最后一件拍品为落第书院的《敬斋箴册》,请石大人过目。”
杨敬话音方落,一个高瘦的中年人便举手道,“六千零一十两。”
杨敬站到台前接话道,“行知书院寒月刃,底价一万五千两,每次加价五十两,现在开端拍卖。”
接下来的拍卖竞价比拟之前狠恶了很多,三十多件物品拍卖了近十万两银子,此中行知书院的那座金佛拍出了六千两八百两的高价,当然,这金佛即便不算工艺,只是黄金也值近六千两。国子监的一座珊瑚拍出了五千四百两的代价,这让其他几家书院内心有些不安,因为这珊瑚还只是国子监遴选剩下的,那其他拍品的代价可想而知。
公然并没人竞拍,寒月刃便被朱应安支出囊中。实在如果他不拍行知先生也会拍下,毕竟一万五千两比起五万两还是差了很多,何况第一局行知书院就退出合作的话实在有损书院名声。
石迁先弯下身细心的看着,然后双手谨慎拿起案桌上的砚台翻过来看了看底部,接着对着光芒看了看,很快便肯定了真伪道,“此砚石质良好,莹润精密,嫩而坚,润而滑,抚之如肤,磨之如锋,扣之有声,宜于发墨,确为龙尾山龙尾砚,看雕工为永乐年间由琢砚名家叶瓖砥砺,砚身密布颗粒状,对光可见砚体闪动亮丽,兼以纹理光辉,色拟碧天,砚底有阳明公题铭,实属砚中之佳构,底价六千两。”说完石迁便将砚台放回案桌。
几件假货中又以行知书院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争议最大,卖力鉴定的翰林待诏石迁也没法辩白此贴的真伪,因而主动号召了几家书院卖力鉴定的先生一起观赏,几人争辩了好久仍得不出成果,便扣问行知书院此贴的来源来辩白。
……
“呦,朱兄这是筹办习武吗?拍了这把刀再蓄些胡子,
确切比现在这副模样威武很多,你可要想清楚,这但是你一年逛楼子的银子。”方世鸿嘲弄道,他是国子监的门生,又在行知书院受了窝囊气,行知书院输了他天然乐见。
第一轮拍卖结束,国子监成交价八千一百两,行知书院成交价一万五千两,石洞书院成交价八千八百两,友麓书院成交价三千八百两,衡阳书院成交价九千六百两,落第书院流拍,一轮过后落第书院根基算是退出了合作行列,友麓书院固然没有流拍,但与行知书院的一万五千两成交价比起来,机遇也未几了。
现在开端。”
石迁右手拿起刀柄,动手微凉,左手重托刀面,离得近了,只感受寒气逼人。刀身通体乌黑晶莹,应是传说的陨铁打造。刀身形似新月,只在刀背中间有处如山脊般的崛起,刀颚处无纹饰,似是陨铁本来的模样,有如山峦叠嶂。刀尖处雕刻些奇特的纹路,似阴雕锦文又似云纹。
接下来友麓书院的唐寅的《茅舍风清图》鉴定为真品,底价三千两,成交价三千八百两。
过了半天仍无人竞价,这第二场拍卖的法则与第一场分歧,因为是石迁按照代价定的底价,如果流拍,这一场便算行知书院少了一件拍品,根基上这场拍卖就没有胜算了。
石迁提刀回到拍卖台,将刀放回案桌道,“此刀名为寒月刃,乃战国徐夫人所铸,经鉴定,确为真品,底价一万五千两。”说完石迁退到一边不再言语。
世人只见石迁拿着刀兴冲冲的向外奔去,挡在门口的人一见石迁拿刀冲来赶紧向边上躲去,拍卖厅虽人潮拥堵,但石迁很等闲的就来到了门外。此时已过酉时,天气偏黑,玉轮已经升起,石迁一手持刀,刀尖指月,就见一簇晶光聚在刀尖,闪动明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