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神童(2)[第1页/共3页]
郑森低头想了想,答复说:“信,也不信。有些信,有些不信。”
“说要泽及万民,却还早了点,不过此子确切不凡,如果上天不使短命,我大明又当多一大儒倒是真的。”洪承畯也笑着答复说。
不信因果报应,也不会无所不为。如许的事理洪承畯和陈洪绶天然是晓得,现在如许问,实在也是有考校的意义在内里了。
“我在日本时,听一和尚讲《金刚经》,言须菩提长老问佛陀曰:‘善男人,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答曰:‘善男人,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时我不懂,便问和尚:‘佛陀说了反面没说一样吗?’那和尚奉告我说,须菩提长老,问这话时,满心皆是众生,无有一丝一毫私欲,是以此时须菩提长老已住,已降伏其心。以是佛陀告之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第一义也。若得此义,便真能放下屠刀登时成佛,这也便是禅宗的顿悟。只是世人不是个个都有如此悟性,佛陀只能以第二义广为教诲,使众生离恶。以是佛陀要讲天国净土。何况佛不诳语,天国净土也是有的。志士仁人,若孔子‘饭疏食,饮水,乐亦在此中’,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岂不是身处净土?相反,秦桧梦王氏披枷带锁对泣曰:‘东窗事发矣!’虽身居高位,锦衣玉食,然思虑难定,梦魂不宁,食不甘味,睡不安席,此难道身落天国?是以佛陀乃有因果之说。”
“郑森小友实在已经不需求蒙师了,他需求的是一个传道受业的教员。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诲之,本来是人生一大乐事。只是这天下英才岂是好教诲的,如果本身德行学问不敷,将人家教坏了,内心岂不惭愧。换了我,怕也是要辞馆的。只不过,如果没个大儒指导,单靠郑森小友自学,怕也是迟误了他。可惜他还是太小了点,如果再年长几岁,进了学,我倒是情愿引他去见见恩师。”陈洪绶这时候也不笑了,而是正色如许说。
洪承畯听了,不由苦笑道:“你如许如果算笨拙,却让我们去贩子上买根绳索归去吊颈?你本身借阅四书,而能有这等见地,这真是……章侯兄,前人云有生而知之者,我明天赋算是信了。”
“我信‘诸恶莫作,众善推行’,信佛陀肝脑涂地布施众生,却不信世外有灵山净土,有阿鼻天国,不信甚么此生来世善恶果报。”郑森答复说,声音固然稚嫩,却自有一种铿锵之气。
“这内里又有甚么事理?小哥能够讲讲?并且,如果不信因果报应,那岂不是能够无所不为了?”洪承畯问道。
“这空明和尚,倒是藏着如许好的梅花!却不早叫我来看,真不是个好和尚!”洪承畯笑骂道。
郑森寂然道:“我看《论语》上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说‘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又读《三字经》,见到上面说‘人之初,性本善’,可知仁德之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不是外来的。以是‘诸恶莫作,众善推行’天然是不错的,是要信的。至于因果报应甚么的,志士仁人,杀身成仁捐躯取义,又那里是为了厥后福报?如果为了厥后福报,则志士仁人和商贾之流又有何辨别?”
洪承畯和空明和尚是老朋友了,天然不把这放在心上,两人哈哈一笑,洪承畯便向空明先容了陈洪绶,三小我便谈了起来。谈了几句,洪承畯发明空明和尚仿佛内心有事,便问道:“和尚,你但是有甚么事情,不如说出来,我帮你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