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陈渊含沙射石安[第1页/共2页]
单靠他想在司礼监活下去,怕是还太嫩了些。
太康神采一沉:“奏折在那里?”
不过也好,虽没能措置掉董阁老,却不测的把石安给牵涉出来了,早就想撤除石安苦于一向没有机遇,这个机遇,千载难逢。
太康饶有兴趣:“说。”
“主子爷!这是初冬的瑞雪,”陈渊跟在中间陪着笑,“用官方的话说,这叫‘瑞雪兆丰年’,申明来年必定有个大歉收。”
这个盐道督监是宫内里派出去的人。
冯珙:“上面有父母要服侍,中间有丈夫得体贴,上面另有后代要照顾。”
冯珙想了想说:“主子不敢胡说,只好打个比方。”
“冯珙!”太康俄然愣住脚步,抬开端望着前面的茫茫大雪问,“朕记得没错的话,这个金涛是董阁老保举的吧?”
冯珙:“是!”
太康看了眼棕色封皮的奏折,又看了看哈着腰低着头陈渊,拿起奏折,翻开看去,是两淮官员弹劾两淮盐御史金涛的,内里另有盐道督监的影子。
冯珙和陈渊悄悄地跟着。
天蒙蒙放亮,到处挂着的灯笼仍然点着,六合白茫茫的一片,各宫当差的寺人宫女拿着扫帚打扫着门路上的雪。
纷繁扬扬的大雪从上空飘下来,先是柔嫩的鹅毛飘飞,将森严的皇宫变成了金银敞亮的白宫,初冬的大雪飘下来,已是太康三十八年的年末了。
冯珙拥戴着说:“用官方的话说,穷汉有穷汉的苦,富汉有富汉的难,主子,主子分不清吵嘴忠奸,只求主子气够龙体安康便是最好。”
冯珙赔笑:“印是主子的,主子只不过是替主子看着;北镇抚司和东厂是皇上的,是朝廷的,别人谁也拿不走。”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冯珙:“以主子看来,董阁老像个媳妇儿。”
太康背动手直直的往前走,走着走着他像是自言自语着说:“做人难,仕进难,都不难。不做小人,做个好官,这才难啊!”
下雪是不冷的,太康哈着热气搓动手,信步走着,边走边赏雪。
前面跟着冯珙、陈渊和四个御前侍卫。
陈渊从怀里拿出奏折,双手奉上。
“像!”太康嘴角暴露了笑容,“他这个媳妇儿难做,俗话说会做媳妇儿两端瞒,他是上不敢瞒君父,中不会瞒同僚,下不能瞒百姓。是不是他在贪,还是别人打着他的幌子在贪,此事儿等查清楚再说,另有,两淮的官员是如何晓得金涛在贪墨的,也要查清楚。”
石安一倒,曹璋就是去了保障。
太康哼得一笑:“你跟了朕二十余年了,到现在连个马屁都不会拍,手底下管着这么大的内宫,也不怕被人算计了。”这个算计指的是陈渊,“你看看人家陈渊,事事都往前头钻,即管着北镇抚司,又管着东厂,要不是你手里掌着印,恐怕早就被他给整治了。”
郑经已经是风烛残年,对他构不成威胁了,石安一走,全部司礼监就剩下冯珙这么一个敌手了。
“此事董阁老晓得吗?”这话是在问陈渊。
看完奏折,太康将奏折合起来拿在手里,双手背在前面,低着头朝前徐行走去,却已经偶然赏雪了,脚下还是收回‘擦擦擦’的声音,让他有种烦躁的感受。
获得旨意,陈渊从速退去筹办。
太康看向冯珙:“如何说?”
大靖朝向来就有调派寺人出去督军、督盐、督铁、督粮的,这些人都是天子信赖的人派出去的,大多数都是冯珙、陈渊、石安和郑经这几个秉笔寺人的亲信之人。
陈渊悄悄策画,仓猝回应着:“主子遵旨。”
太康脸上挂着笑:“嗯,这叫…夏季满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哈哈哈!来岁呐准是个歉收的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