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县衙[第3页/共3页]
“对了,你咋没去南京疏浚疏浚呢?”王子遥问道。
国朝自鼎革以来,努力于用高本质的吏员步队,代替败北已久的元朝旧吏,是以吏员的佥充提拔非常严格。固然只是个‘非经制吏’的书办,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在老百姓眼里,吏员那一袭青衫,另有那顶吏巾,就是官人身份的意味。如果王贤达被任命,固然不是正式体例,但起码能自食其力,并且在街坊眼里也成了官家人,老娘还能要求更高么?
老爹带着王贤来到东侧第二排房,便见打头一间门楣上嵌着块石牌,上书‘吏房’二字,出来后是个套间,外间坐着个穿白衫的书办,正在神游九州。见他父子俩出去,才回过神道:“二位有何公干?”
过了那座专门暴光恶人好事的‘申明亭’,父子俩来到衙门的八字墙前,只见墙上贴满了布告、判书之类。墙根下还蹲着几个戴着桎梏的犯人,这就是枷号示众了。
甬道直通第二道门――仪门,进了仪门便看到甬道正中里着个亭子,亭中一块石碑,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背后则是十六个字:
这是写给堂上官看的,县老爷在大堂问案,一昂首就瞥见这十六个字,那真是相称的刺激。估计这也是县太爷总在二堂排衙问案,没事儿不坐大堂的启事。
在这一点上,这个期间的观点,明显和王贤的认知有很大偏差。在大明百姓眼里,吏员真的很面子……